近年来,随着清宫剧的流行,满族女子丰富多样的发式被展示出来。其中形似蝴蝶展翅的“旗头”,即满族女子的盛装头饰,华丽而丰富,最引人注意。
早期生活于山林之间时,擅骑射的满族女子的发式为辫发盘髻,简洁而便于行动。清朝建立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受汉族女子发式的影响,满族女子的发式衍生出许多新的样式,向奢华、繁缛和夸张的方向发展。随着发髻增高,饰物增多,传统的发髻逐渐变成“两把头”。到晚清时期,宫廷妃嫔们的“两把头”梳得越来越高大,真发已经不足以完成这个发型,经典的“大拉翅”便应运而生。此造型经历了两把头,架子头缠发,再到冠式结构的演变,从小到大,从简到繁。后来因其表面装饰愈发奢华,逐渐成为晚清满族贵妇的“标签”,也成为了“旗头”最典型的代表。
所以要说清楚“大拉翅”,就要从道光、咸丰年间流行的朴素发式“两把头”说起。名称表达得很清楚了,这是一个将头发盘至发顶,再划分成两股梳成发髻的发型。咸丰皇帝还曾专门发布上谕,说“朕看皇后及嫔、贵人、常在等,服饰未免过于华丽……梳头时只准戴两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应惩办”。咸丰皇帝驾崩后,同治帝名义上在位14 年,但世人皆知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或许是因为在女性统治者的管理之下,宫廷后妃、命妇们的发型逐渐开始摆脱束缚,于是两把头越梳越高,需缠在发架上的真发也越来越多,然而,如果真发稀少,梳更高的架子头便成了一大难题,于是缠真发渐渐改成制作发冠,加戴在真发之上。到光绪朝,大拉翅已经开始盛行。《旧京人物与风情》中记载道:“慈禧当权时,因两把头序进了假发而对两把头作了彻底改革,最后以面料替代真发,称为大拉翅。”
大拉翅既可以说是一种发型的名称,也可以指旗头上的那块形似扇面的硬壳,表面用青绒、青索缎等面料包裹,高约一尺,下面是一个圆形的头箍。需要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搁置一旁。大拉翅的表面装饰多样,可插簪、钗和花卉。这些花卉可真可假,寓意吉祥。常见的彩色大绢花,装饰于正中,色彩艳丽,赋予女子雍容华贵之感,被称为“头花”或“端花”。
此外,大拉翅的装饰也可用于区分身份尊卑。旗头板左右侧悬挂流苏,下垂长度与肩齐平,垂穗形式可分为无穗、单侧穗、双侧穗三种。垂穗的数量和位置,可见佩戴者的地位:双尊单卑,右尊左卑,有尊无卑,即年老者(或尊者)为右边垂穗;年轻者(或卑者)为左边垂穗;左右两边垂穗为上尊。比如在清宫中,通常只有皇帝寿诞时,正宫娘娘梳大拉翅配双侧穗,而妃、嫔、福晋、公主等只带配侧穗,其余人则不能配穗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