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AI赋能在媒介素养养成中的作用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媒介素养,主流媒体,AI赋能
  • 发布时间:2022-08-11 21:02

  摘要:在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不断深刻改变着媒体的形态,重塑媒体的生产流程。新的传播环境下,提升主流价值在新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既是主流媒体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其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不同受众的媒介素养出发,分析主流媒体AI赋能如何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性推进,进一步促进全民媒介素养提升。

  1. 国内媒介素养的现状

  1.1 “媒介素养”的界定

  成立于1989年的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作为美国最早致力于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组织之一[1],针对媒介素养,给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界定:人类面临各类传媒中各类消息时所体现出信息的筛选力、怀疑力、理解力、评价力、创新与生产力和思辨的反应力。中国传媒大学张开博士认为,媒介素养是大众艺术素养的扩展,也涉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媒体信息的理解。综上,笔者认为:媒介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可以合理地、建设性地阅读信息,以及运用媒体信息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参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内容组成上来看,媒介素养主要涵盖了参与媒体、认识媒体以及利用媒体的能力。

  如今的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已由传统简单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相对复杂的交互式环形传播。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兴的媒介渠道真正做到了所有人都能够在任意时刻、位置实现对信息的传播。智能媒体重新界定了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媒介素养也由物理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开始重新整合。因此,新时期下的媒介素养更要求对主流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的生成与传播能力。

  1.2 我国“媒介素养”现状

  1.2.1 “男女有别”媒介素养存在性别差异

  媒介素养作为新闻传播学中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其中“性别与传播”这一话题从1970年开始,新闻传播理论界才对这一话题进行系统性的重视。在达尔(Darley)和史密斯(Smith)以人类接触媒介的视角中研究发现,男性与女性在接触商品广告宣传信息时的信号筛选机制有所不同。女性更偏向于针对广告信息所表达的外部特征做出购买决策,而男性更偏向于启发,对信息分析推理判断后再做出决定。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研究表明,女性接触媒体的动因大多是“娱乐消遣”,男性更强调媒体的实用性。在央视开展的第六次“我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也表明,各个性别的广大观众在连续剧收视方面差别显著,女性和小于40岁的年轻人更偏爱广播电视娱乐节目,而男性和学历较高的观众更喜爱新闻资讯栏目。

  根据表1,在媒介素质的四个层次上,不同性别受众在获取、分析、创造三个方面,均具有显著不同。男性的“获取能力”(M男=13.53)强于女性(M女=12.88),对媒介信息的分析(M男=12.45)也强于女性(M女=11.78),创造能力方面男性(M男=12.06)则稍高于女性。

  1.2.2 “年龄有别”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相对较差

  1.2.2.1 “数码鸿沟”现状严峻,与新兴媒体互动率低

  智能媒体时代所产生的便捷性与娱乐性导致了青少年对互联网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而老年人却呈现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方面是生理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视力较差、记忆力下降等,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产品[2]。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时代特点,老年人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也欠缺,再加上子女忽略了对老年人新媒体应用的引导工作,使其既缺乏应用动机,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但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进入互联网世界。所以,在老年群体中普及媒介教育、增加老年人智能媒体接触量就成为AI赋能主流媒体后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1.2.2.2 “家庭反哺”不足,媒介需求层次低

  人工智能时代,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同样有着各种需求,而这些诉求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现实生活中老年人需要通过智媒与子女取得联系,得到情感的安慰。在智媒时代下,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社会心理需求划分发现,老年群体只有通过从灵魂深处真正接触新媒体这一崭新事物,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应用,才能逐渐达到更高级的社会要求,进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在社会家庭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抚育也是一种双向的社会行为,如果主流媒体不承担起老年群体媒介使用的责任,即会导致老年群体生活幸福感严重不足。

  1.2.2.3 主流媒体话语权较弱,主动参与度不足

  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判断力一般与使用者自身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有关。老年人往往自恃生活经验丰富,对网络上的信息能做出是非判断。以微信推荐文章为例,有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年人会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评判,而极少人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检索学习。长此以往,导致了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往往保持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接受状况,而极少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积累使用媒介的经验。在我国新媒体科技发展中,老年人仍然是反应相对迟钝的落后群体,所以,需要主流媒体作为“领航灯”来指引他们,在这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世界中,加强他们的媒介参与素养。

  2. 坚持AI赋能技术优势,重塑主流价值下的媒介素养

  AI赋能主流媒体使舆论环境更加包容和开放。使用者可借助计算直接向信息内容生产者告知“我需要什么”。利用算法能够精准达到信息与人的交互衔接,并成为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泛在线”景象[3]。不难看出,主流媒体和广大基层群众自身的媒介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多种文化和声音的冲击,其媒体的影响力和承载力也不断提升,主流价值逐渐被抛弃。按照主流价值对群众媒介素养的影响可分为四个程度,分别是媒介文化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和媒介安全素养。即“媒介素养之塔”,从安全、交互、学习再到文化,由低到高也代表了受众对于媒介素养的不同需求。

  2.1 AI赋能精细加工再到“按需分配”,促进媒介安全、文化素养

  AI赋能主流媒体提高了传播者对增强受众的综合理解能力,对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得到受众者回应的能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充分展现了媒体行业正朝着人性化领域迈进。媒体信息传播者改变了传统机械化的散播信息方式,转变成根据受众个性化需求,传递更有价值的媒体信息。例如,以人民日报APP为代表的主流新媒体平台,是通过人和信息连接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在算法的支持下,可通过对用户历史浏览信息内容的理解,推送相关标签下(文化、科技、法治、财经、教育、军事、国际等)对应的高质量内容。同时,人民日报社在不同媒介上的融合也取得新的成就,结合当前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途径来看,也丰富了媒体素材的传播形式,使新闻内容的审查不再仅限于对图文内容的准确校对。在“按需分配”的新闻分发流程中,也就必须保证资讯的正确性。AI编辑部的创新,实现了全媒体与报社的采编功能,将新闻采编与海量舆情融合在一起,构建预警式数据信息挖掘系统,利用智能算法对各类图文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现出主流媒体的重点内容报道,筛选价值丰富的新闻资讯,为赋能后的主流媒体内部审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依据,有效避免了因人工审查疏漏而带来恶劣影响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精细加工的过程就是提升受众媒介文化素养的过程,高质量的内容更能够引发受众接受主流媒体信息时的共鸣,即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在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信息的发布主要是通过内容、算法和人之间进行主动发布,这会产生双向流动的信息发布方式。算法不仅能对人与内容进行沟通,还能将人和内容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对话。在媒介使用中主动收集人们交互过程中的个性、场景以及社交信息,并通过固定算法编制内容,再由内容对受众的分析,经过算法将其返回到受众群体。这种“对话”的实现主要包括,人通过使用AI赋能后的主流媒体APP,进而产生与其相关的个性化信息,将所有信息编码成经过精细处理的内容,告知人们他们应该流向什么人群。

  因此,在利用算法来提升用户理解能力中,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算法可以帮助信息传播者深入理解用户;(2)实现用户群体直接的综合理解;(3)对用户所处场景的理解。经过赋能后,媒介可以基于使用者信息,加深对使用者本身的了解,由此为使用者提供需要的相关资讯信息。一个具有较高媒介安全素养的媒介使用者,会判断媒介化社会给自身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通过算法加深用户对内容理解力的同时,受众自身的媒介安全素养也在随之改变。

  2.2 AI赋能体验感升维,强调互动性,促进媒介交互、学习素养

  体验感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反应,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结果。用户体验这项工作已经成为网络交互的核心内容。AI赋能后的主流媒体更加强调体验感,是指用户在运用AI赋能软件时,用户被激起的反应。例如,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情绪等都是激起的反应。当前智能媒体时代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体验自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体验之处主要在于它会促使媒介技术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媒介交互的进度与能力。

  2.2.1 人性化的媒介接触:具身性的融媒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通过报纸、广播这种单一的获取方式来收集主流媒体信息,例如报纸扩展了人的“视”,广播扩展了人的“听”,因此感知信息的不完整性导致了人类感官失衡。随着新融媒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感官得到了一定的平衡,能够在整个信息收集过程中得到立体化的体验,进而对内容的原貌进行观察与感受。此外,主流媒体内容的表达与展现是通过人们理性的思维向感性进行渗透与过渡的,这也便是AI赋能提升媒介素养的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在接触用户具身性媒介后,也能够实现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全息投影技术、VR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全新的沉浸式媒介信息传播体验,对原本的新闻被动阅读和观看转变为主动体验,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例如,以央视开设的《全景沉浸看报道》节目来说,首次将全息投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新闻媒介传播中,并对三维空间的视频、动画与声音进行糅合,并配合相应同期声,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生动的诠释[4]。(2)AI直播、全息影像的使用,让原本新闻报道中出现时就会缺失的“身体”再次回归了受众视野之中。在AI技术的全面运用下,全球首个AI合成技术的新华记者女主播新小萌诞生,也意味着AI技术在新闻媒体领域的深入融合。利用AI合成媒体主体能全时段实现新闻播报,大大减轻了新闻工作者的复杂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新闻主播体验。(3)通过可听化或可交流的新闻,给受众带来更加自然的新闻行为,例如,路透社研发的机器人在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后,还会实现简单的互动,增添了更多人性化功能;天猫精灵的研发也引发了更自由的新闻打开模式,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发挥出新闻平台的优势,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新闻质量。(4)通过多种创新形式的新闻内容传播,使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有所增加,即从多个维度、不同形式感知新闻的发生。

  如果说媒介安全素养是一种必需,媒介交互素养则是一种必要。主流媒体AI赋能更加人性化的交互平台,还可以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参与体验。

  2.2.2 内生化的媒介趋势:人与媒介的融合

  人与媒介交互实现有效融合,对不同界面也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体验。在传统媒体时代,交互界面仅仅局限于纸张以及屏幕上;在智能技术理念的支撑下,人与媒介的交互已经打破了二维层面,产生生物传感器为基点的三维传播,并通过相关设备、智能家居等入口产生人与媒介的共生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通过由内向外的方式为基础制定环绕式的感知系统,以此来加强人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加强人与媒介之间的融合。

  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和智慧汽车是新智媒时代的必然存在。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语音的方式将这些设备进行唤醒,或对设备发布命令等。同时,获取主流媒体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单一。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广大受众群体的体验也从最初的交互转变到更加自然的使用方式上。并且,人与媒介深度融合,慢慢成为一个共生体系。在媒介使用上,不再有过去关掉电视、关掉手机那种“结束感”,相反人与媒介慢慢转变为一种陪伴关系,如同血液般在身边流淌着[5]。主流媒体的内容体验系统也在人和媒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媒介系统的深度整合。围绕用户感知体系构建媒体生态,新闻的智能生产和智能分发通过智能媒体端向用户推送定制化的新闻,从而进一步影响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媒介学习素养的一部分,智媒在控制、调节、获取、分析、评价信息的同时,受众作为学习者也在不断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智媒过程中提升。

  结语

  AI赋能主流媒体是全面提升媒介素养的发动机,是推进主流媒体“四力”发展的加速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媒时代”已经到来。主流媒体将继续守正创新,布局未来,深化AI赋能后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报纸全媒体新闻制作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全面、成熟、智能、高效的主流媒体信息生产链,进而作用于受众媒介素养。新时代背景下受众以新形式接受到更加人性化、富有内涵的信息,这也将成为主流媒体AI赋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立达,常江.《中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J].青年记者,2018(6):49-51.

  [2]朱琳,田瑞琪.老年群体新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1):158-160.

  [3]郑珊珊.人工智能给主流媒体带来全方位变革[J].人民论坛,2020,(12):87-89.

  [4]郑积梅.智媒时代新技术应用模式及其传播效果分析——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J].出版广角,2019,(9):70-72.

  [5]胡尊栊.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20.

  作者简介:翟冀恺,北华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实习编导,研究方向:主流媒体AI赋能;张静远,北华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流媒体‘四力’建设的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编号:20BXW00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