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厂运营员做起心理咨询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运营员,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 发布时间:2022-10-31 13:57

  “看到他们突破心灵的桎梏,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忙”

  每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邱波会习惯性地打开笔记本电脑,查看求助者们提出的问题。“孩子最近很叛逆,不好好写作业怎么办?”“孩子上网课的时候总浏览别的网站,我们常常吵架,该怎么沟通?”……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求助,邱波会一一耐心答复,给出专业的建议。

  今年41岁的邱波是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大厂的一名运营人员,业余时间里,则是一名公益心理咨询师。

  通常来说,周末的时间邱波也不得闲,她会为前来求助的孩子做公益心理咨询,通过视频一对一地与他们谈心。公益这件事,邱波已经做了14年了——自2008年起,在公司内部公益组织的带领下,邱波看望过聋哑学校的学生,也为乡村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她说:“积累了多年的公益经验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能否主动带领别人做一些公益?”

  一次,与一名乡村委培教师交流儿童教育方法时,邱波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因为我本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内心希望能贡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就这样,2020年,邱波带领几名同事在公司内成立了“青少年儿童心灵守护团”,不定期在公司内部举办相关讲座。同年,邱波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开始以公益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孩子和家长解决“成长的烦恼”。如今,邱波已经帮助了上百个孩子和家庭。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我遇到过一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会因此陷入负面情绪,走不出来。这时候,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可以用专业知识‘拉他们一把’,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情绪,帮他们解决问题。而看到他们突破心灵的桎梏,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忙。”邱波对《方圆》记者说道。

  找到孩子内心的“卡点”

  7月,眼看着马上就到中考的日子了,初三男生小亮(化名)还是不肯去学校上学。同时,小亮总是觉得心情烦闷,夜晚也常常失眠。面对小亮这样的状态,他的家人十分着急。在朋友的介绍下,小亮的叔叔找到了邱波求助。

  从小亮的叔叔口中,邱波了解到,小亮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小亮还经常会生气,和家长发脾气。“小亮去看过医生,被诊断为童年情绪障碍,还服用了一段时间抗焦虑的药物。但情况一直都没有得到好转。”邱波如此介绍道。

  “小亮到底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面对小亮家长的疑问和担忧,为了更好地了解小亮的问题,邱波决定对小亮进行一次一对一视频心理咨询。

  视频另一端的小亮看起来有些腼腆,头埋得低低的,好像不太敢看邱波似的。“我就是很烦,看到我爸妈就烦,什么都很烦,不想去学校,也睡不着。”小亮的声音含混不清,邱波形容“像卡在喉咙里出不来”。邱波告诉《方圆》记者,看着眼前有些语无伦次的小亮,她意识到:“这个孩子只觉得烦,却说不清楚原因,我得先引导他找到造成负面情绪的原因,才能帮他解决问题。”

  邱波拿出了一套“心偶”,准备用这套工具来引导小亮进行表达。所谓“心偶”,是一套颜色各异的木质人偶形物件。邱波告诉《方圆》记者,通过“心偶”进行的人偶心理游戏疗法,是心理咨询师在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疗愈技术。邱波将“心偶”排列开来,让小亮从中选择一个代表他自己。

  小亮抬起头,看了看面前的“心偶”后说:“蓝色的那个。”邱波将蓝色的“心偶”单独拿起摆在了桌面上。

  “你再选择一个代表你现在烦躁和焦虑的心情。”邱波说道。

  这一次,小亮选择了一个橘红色的“心偶”,邱波将它摆放在了蓝色“心偶”的前面。“与你的烦躁和焦虑相关的人或者事情,你想用哪个颜色的‘心偶’代表呢?”邱波继续引导道。

  小亮有些迟疑,思考了一会儿后,选择了一个粉色的“心偶”。邱波将它放在了橘红色的“心偶”旁边。

  “现在可以给我讲讲关于这个粉色‘心偶’的故事了吗?”邱波问道。小亮的目光投到粉色的“心偶”身上,说:“这是我的一个同学。”在小亮的讲述中,邱波了解到,原来,在几个月前的一次课堂上,小亮回答问题时吵到了旁边正在打瞌睡的女同学,课后,女生就找老师去告状。“她肯定说了我不少坏话,然后老师就批评了我。我是被冤枉的。”小亮如此对邱波说道。

  “听他讲述完,我挺高兴的,因为我们共同找到了一直以来困扰他的问题,这是帮助他走出负面情绪的关键一步。”邱波还告诉《方圆》记者,大多数情况下,前来咨询的孩子不会轻易地向陌生人打开心扉,“‘心偶’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层层渐进地打开藏于内心的纠结和伤痛,并向我表达出来。”

  定位到了小亮内心的“卡点”后,邱波也明白了小亮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他不知道怎样去化解和同学的矛盾,也不知道如何与老师沟通,所以才会被困在负面情绪中,选择逃避,这时候我就要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邱波说。

  “你考虑一下,选出你认为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心偶’。”邱波对小亮说道。小亮选出了两个黄色的“心偶”,并对邱波说:“他们是我的同学。”邱波将他们放在了蓝色的“小亮”身边。这时,小小的“心偶”在小亮的眼前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小亮”和“同学”并排而立,面对着“女同学”和小亮的“负面情绪”。

  “你看,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邱波说道,“困扰着你的问题和负面情绪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解决和消除的。”屏幕前的小亮看着排列出的“心偶”,抬起了头,对邱波说:“阿姨,我该怎么做?”

  “你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件事情的,不需要去逃避上学,要坦然地面对老师和那位同学,然后可以试着与他们沟通,化解误会。”邱波耐心地鼓励着小亮,小亮也答应邱波不会再逃避上学了。

  在后来的咨询中,小亮向邱波讲起了自己打篮球的爱好,还聊起了自己喜欢的球队。“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的‘包袱’轻了不少,声音都比一开始放得开了。”看着小亮渐渐舒展开的神态,邱波感到很欣慰。

  “昨天孩子从房间里出来就感觉轻松了,今天他正常去上学了。真的谢谢您。”第二天,邱波收到了小亮叔叔的反馈。7月末,小亮也正常地参加了中考。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看见即疗愈’。很多被困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卡’在哪里了,他们就会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而我要做的就是要帮他们找到心中的‘卡点’,引导他们找到化解‘卡点’的方法。”邱波觉得,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只是需要适当的引导,而她也乐于为那些暂时被阴霾困住的孩子指出一条通向阳光的道路。

  一对一陪伴留守儿童

  在“青少年儿童心灵守护团”成员的联络下,邱波和她的同事也关注着生活在云南省乡村的留守儿童。

  “我们和乡村学校的老师对接,老师会推荐学生与我们结成‘对子’,我们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陪伴,每周定时和他们视频,与他们聊天。”邱波告诉《方圆》记者,被老师推荐过来的学生都是“性格比较孤僻,或者比较偏激的”,“一些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内心往往更为敏感脆弱,我们充当‘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给予他们陪伴与引导。”

  “孩子每天都在日记里写‘讨厌学校’‘讨厌同学’,还‘想要自杀’,您能帮帮她吗?”今年6月,小鹏(化名)的妈妈从外地务工回家,看到了小鹏的日记,之后她通过学校老师联系到了邱波,向她如此求助道。

  当时,小鹏是邱波正在远程陪伴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得知小鹏的这一情况后,邱波的心被“提”了起来。小鹏的妈妈告诉邱波,小鹏成绩不好,在班级里没什么朋友,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太好。“这个孩子融入不了班集体,被孤立了。”邱波说。

  在邱波看来,像小鹏这样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是缺乏自信且迷茫的,而她能做的,就是先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帮他找到自信。在以往与小鹏的沟通中,邱波了解到小鹏很喜欢画画,“每次聊到画画,他都表现得很兴奋”。

  后来,在每一次与小鹏视频沟通的时候,邱波都会主动地询问小鹏最近画了什么画,并让小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她看。邱波发现,小鹏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后来都很积极地拿画给她看,“他很高兴我愿意关注他的兴趣爱好,我也常夸赞他画得好”。

  邱波还告诉小鹏,他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我反复提及他热爱的画画,就是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可。”

  除此之外,邱波也会向小鹏分享她曾经与同学间交往的经历。“在我小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同学没有理睬我,不和我打招呼,我也会觉得是不是他不喜欢我。直到我主动询问了才发现,是他那天心情不好而已。”

  邱波告诉《方圆》记者,她是在启发小鹏,与同学间的交流,远远没有他想象中的复杂,主动迈出沟通的“第一步”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鹏是愿意听我讲这些故事的,每次都听得很认真。”邱波表示,她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鹏,让小鹏有勇气主动和同学建立友谊。

  除了分享自己的画作,小鹏也会在视频中和邱波分享他在班级里和朋友间发生的趣事。“这些都是好的信号,他开始变得积极了起来,不再觉得什么都很‘讨厌’了。”邱波说。

  现在,邱波对小鹏始终保持着关注,但这样的关注是有“限度”的。“我不能全权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不会有问必答,这样孩子会产生依赖性。”在邱波看来,她只能陪像小鹏这样的孩子走很短的一段路,“重要的是要带领他们动脑思考,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即使离开了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依旧能够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邱波觉得,这才是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陪伴的真正意义。

  每一种负面情绪都有正面意义

  从事公益心理咨询的这两年,邱波还接触了不少前来求助的家庭。邱波发现,这些家庭往往存在一些共性。“一方面,这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会用‘吼叫’和‘命令’的方式管教孩子。另一方面,家长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也不是很好,无形中会影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他们往往只会一味地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没听话,家长就‘急’了,事情很可能就此激化,升级为争吵。然而指责和争吵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长久以来还可能会令孩子和家长产生隔阂。”不过,邱波觉得,家庭暴露出问题并不是件坏事,早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地解决,“只要正确地对待,每一份负面情绪背后都有正面意义”。

  在邱波看来,当发现孩子的坏习惯或负面情绪时,家长除了提醒他们“不要这样”,也要记得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家长有了这样的思维后,才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培养起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邱波坦言,从事公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她自己也有所成长。“我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了。”邱波发现,这两年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稳定,遇到事情也会主动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下雨天我被淋湿了,这时候我就会想至少下一次我会记得带伞。再比如,我的孩子调皮捣蛋,给我‘出难题’的时候,我不会烦躁,反而‘心存感激’,因为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在引导前来求助的孩子们走出负面情绪的同时,对于邱波来说,积极的思维成了一种惯性。

  作为大厂运营员,工作很忙碌,邱波也时常觉得力不从心,但她依旧很热爱公益心理咨询这份“兼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促进我更投入地工作和生活”。

  在未来,邱波想尽自己的力量辐射到更多人群,“继续用专业的力量帮助被情绪‘困住’的人找到心灵的‘出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