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故事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北京,地铁,故事
  • 发布时间:2022-10-31 13:58

  在马拓看来,地铁民警这份职业中依然有“烦、烦琐、琐碎”的成分,但个中乐趣也不能被替代。于读者而言,也许只有这种切实贴近生活的答案,才真正有参考意义

  初夏的早晨,地铁站内还有些闷热,人群的脚步声、地铁呼啸进站的提示音、刷卡过闸机的提示声共同回荡在站内,马拓的一天也从这里开始。

  马拓是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的一名派出所地铁站区警务队民警,同时也是一名作家。2016年,他开始在知乎上以地铁民警的职业身份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试图去消除大众对于警察的误解。慢慢地,这里成了他分享工作中所见所闻的窗口,引来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后来,他开始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北京地铁故事像图鉴一样收藏起来,分享到各个社交平台。

  马拓不是第一个在知乎上为网友解答疑惑的民警,但他的书写却让很多对社会案件不感冒的读者,很有阅读欲,引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短短6年,马拓已经写下几百个地铁故事,欢乐的,荒诞的,温情治愈的,什么类型的故事都有。在他看来,这份职业中依然有“烦、烦琐、琐碎”的成分,但个中乐趣也不能被替代。于读者而言,也许只有这种切实贴近生活的答案,才真正有参考意义。

  马拓的地铁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他自己所说:“生活就像一盒糖果,吃到最后,连糖纸都会变成最为斑斓的收集。”

  互不退让的两个女孩

  清晨7点,北京地铁先于这座城市苏醒过来,和其他大都市一样,将迎来一大波行色匆匆的乘客。曾有人统计过,北京人多的地铁站早高峰有上万客流,这个时间段的地铁发生事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时间,警戒程度会比其他时间段高出一个等级。

  在环境封闭而拥挤的地铁站,各类广播的声音交叠在一起,人多时每到一站都会有不少人成群结队进出。挤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摩擦和矛盾也因此滋生——有乘客在座位上啃鸭脖,把垃圾扔了一地;有乘客在地铁关门最后一刻冲上去被夹了胳膊,疼得大喊大叫;乘客之间发生争执引起一顿争吵……

  而马拓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并处理类似的琐事。

  这一天,两个20岁出头的女孩红着脸争吵着来到警务室。正在值班的马拓询问后,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一个女孩在地铁上跷着二郎腿,占了两个人的座位,另一个女孩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她。前者丢了面子,后者愤愤不平。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因为情绪化的两人,竟成了天大的事。双方争吵了一上午没有一个人退让。最终两人都请假不上班了,一副要和对方斗争到底的姿态。

  这类情况在拥挤的地铁站时有发生,小小的冲突随时可能会被引爆。为了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影响地铁运营,维护地铁站秩序,如果冲突性质不恶劣或没有造成严重情况,马拓都会尽力促成双方和解,这是他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你这样请假领导不会批评你吗?”马拓对其中一个女孩问道。“管不了这么多了,她说话实在过分!”女孩义愤填膺地回答道。马拓看了一眼她背的电脑包,决定岔开话题:“你做什么工作?”

  “我是一个编辑。”女孩回答。“编辑需要加班吗?”马拓紧跟着问道。这一问打开了女孩的话匣子,她开始和马拓滔滔不绝聊起了工作,也忘了自己来警务室的目的。几个小时后,女孩平复了心情,便离开了。

  多数情况下,处理这类纠纷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马拓会从当事人的穿着打扮中大致判断他的行事风格,从他流露出的细微表情中感受到情绪变化。

  有段时间,在地铁站经常有人报警称被人偷窃,但其实是自己不小心搞丢了。“这种心理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说自己忘在了地铁站,民警很有可能不理他们。”马拓解释说,“这类‘小聪明’在地铁站陌生人之间使用频率很高,但也很容易被拆穿。”

  被拆穿的一般是谎称电脑等大件物品被偷窃的人。“这种大件物品你会让它离开身边吗?”马拓的一句话常常戳破对方的谎言。尽管如此,出于理解乘客丢失物品着急的心情,马拓还是会帮他们查看监控寻找。

  “特殊”的乘客

  每当夜幕降临,晚高峰后,地铁站就会冷清下来。这个时候,地铁站会出现不少“特殊”的乘客,比如醉酒的乘客、无家可归的人。

  处理意识不清醒的醉酒乘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一次,马拓看到一名醉酒乘客躺在站内,于是先把对方扶进警务室,之后又帮他联系了家人,送他回家。直到把男子送到家,马拓才有时间换下被男子吐了一身的制服。

  本以为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第二天,一个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马拓面前。他难为情地告诉马拓,自己就是昨天醉酒的男子,今天特意来表达感谢。

  被人认可工作的确是一件开心事,但地铁民警很多时候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一次,马拓在地铁站附近巡视和排查可疑人员,在对一名男子例行检查时,对方十分不配合,还叫嚣道:“你凭什么怀疑我?”马拓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解释了很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道理,男子才没有继续大喊大叫,配合检查。

  值夜班时,马拓还碰到过一位“奇怪”的老太太。老太太戴着围脖和大口罩,眼神很无助,没有买票,直接往地铁站走。被站务员拦住后,她神色紧张,一言不发。

  “有家人的联系方式吗?”马拓和站务员询问道,但也没有得到回答。随后,通过身份证信息,马拓查到了对方的户籍地,可当地的户籍部门能给出的信息也很有限,没能找到老太太在北京的家庭住址。

  当时,地铁马上要收车了。马拓与站务员商量带老太太去医院检查一下精神状况时,老太太突然开口说话了:“我只是闷得慌,一个人出来转转,忘带钱了。”

  说完,老太太就离开了。看着老太太远去的背影,马拓想到老太太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被人关注的眼神,也在心里默默希望回去之后她的子女可以对她多做看顾。

  在马拓的故事集里,还有一些轻松有趣的经历:给来报案的乘客煮火鸡面,结果不小心把乘客辣得鼻歪眼斜;小偷想着偷钱包,结果却是肥皂盒……

  马拓也记录过一些荒诞无语的内容:“从警几年来最让我无法忍受的就是,当安检员从安检机里找出个枪状物交给我,然后乘客乐颠颠地向我显摆:警察叔叔你看,这是打火机!啪!点了火;警察叔叔你看,这是滋水枪!哗!滋出了水;警察叔叔你看,这是蛋糕!啊唷一口,枪把没了……”

  一些不起眼却十分温情的场景也被马拓记录下来。早高峰时间的地铁站,一名通勤的女孩因为没吃早餐突发低血糖晕倒了,咬破了嘴唇,流了不少血。马拓赶到的时候,女孩已经被站务员安顿在地铁站的长椅上。

  此时,女孩已经苏醒,站务员还买来了早饭给她吃。女孩拿着早饭,和站务员两人背对背坐在长椅上休息。在嘈杂的环境与身边神色匆匆路人的对比下,两个同龄女孩靠在一起的身影显得十分安静美好。

  很长一段时间里,站务员与女孩靠在一起休息的情景深深印在马拓的脑海里。他说,在那一瞬间,站务员与乘客的边界感似乎不再存在。

  “地铁是有人情味的。”马拓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和商贩成为“朋友”

  除了行色匆匆的乘客,马拓经常接触的另一个群体是地铁站附近摆摊的小商贩。与乘客不同,地铁站口外的摊贩们就是一个江湖。大家划地盘、抢客源、为了买卖使出浑身解数,有时还跑到地铁站内去叫卖揽客,站口的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乘客不堪其扰。每次马拓和同事刚离开,这些商贩后脚就又回来了,跟打游击战似的。

  对于这些“人精”,马拓曾这么描述道:“堵口揽客拉黑车的好像都是侦察兵出身,能够迅速从几十个行人中分辨出身穿便衣的我,然后飞速闪人。摆摊的‘大师们’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逻辑乞求你能够照顾他们生意。发小广告的好像都练过机械舞,不论有没有乘客接着,都能原地循环那一套摆臂动作。还有车厢里卖艺的,拿着把吉他跟我振振有词:‘哎呦喂警官别罚,我就差一步就火了’。”

  作为地铁民警,维护地铁站口附近的治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马拓曾经和地铁站口摆摊贴手机膜的大姐“斗智斗勇”了好几年,只要马拓出现,摆摊大姐就做出一副信誓旦旦收摊的姿态,并发誓绝不再乱摆摊,可马拓一走,她又重新“开张”。

  在地铁口,冬天的时候,常年有一位拉着铁炉卖烤玉米的老奶奶,让马拓印象深刻。马拓要求老奶奶离开了好几次,但看着老奶奶蹒跚的步子,考虑到老奶奶的年龄,属实有些不忍。

  “她一定十分恨我。”不知多少次赶走老奶奶后,马拓内心也这样想着。在马拓看来,民警和站务员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因工作职责不得不这么做。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马拓在路上偶然一次看到老奶奶。老奶奶突然叫住了他。马拓回过头来,看到老奶奶手里拿着一只玉米,笑着说:“快吃吧,刚煮出来的。”原来每次当马拓请老奶奶离开的时候,老奶奶虽然嘴上不情愿,内心是明白马拓的用心的。

  “驱逐摆摊的行为会遭到商贩的不理解,但当真正看到地铁口畅通无阻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明白我们的用意。”现在,马拓和这些摊贩们斗智斗勇的场景依旧每天上演,他们中绝大多数因扰乱车站秩序被马拓处罚过,多次违法的人也被警方依法拘留过,而马拓也在找寻着规则和人情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车站治安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替小商贩们想想,毕竟确保车站秩序良好,为乘客创造平安的出行环境是民警的职责所在。

  一个讲故事的人

  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正值盛夏的周末,马拓穿着便服坐在采访桌前,手边放着一杯咖啡和随身携带的电脑包。

  “我觉得我是个很能共情的人。”马拓说,正是这种共情能力,让他将自己所见的每个平凡生命记录下来。6年来,他写了几百个故事,温情的、苦涩的、治愈的。在他细腻的笔触下,地铁站里每个行色匆匆的人仿佛都被刷上了各种色彩,这些琐碎平淡的生活也充满着烟火气。有网友留言道:“每天都坐地铁,几十年如一日。不会对地铁的环境过多留意,看到了马警官分享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共鸣。”“喜欢这样的文字,能让我慢下来,关注到以往不曾关注过的点滴。”……在这些地铁故事被记录下来后,每个阅读者都成了故事的参与者,不同的人读到这些简单质朴的小故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这一切的记录者也细心地体悟着人,体悟着生活。

  网友们的激励让马拓更有信心,他开始每隔两天更新自己遇到的地铁故事,也开始喜欢上和当事人聊天,聊天的内容常常超越了当事人的诉求本身。有时候,出于民警的职责,他会忍不住站在警察的位置对当事人一通说教。比如,有人家庭不和睦,马拓劝他要有家庭观念;有人事业心强压力大,马拓叮嘱切莫太争强好胜;有人深信自己的投资理财之道,马拓提示要认清现实不能盲目乐观;有人把笔记本电脑落在车厢里,马拓找回来后还不忘告诫他以后坐车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但聊过的事情多了,马拓发现自己只看到了问题本身,却忘了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他人探讨问题时,与其告诉对方应该怎样怎样去生活,不如去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法、不乱纪,那么他们就不应当被忽视和否认”。马拓也真心希望,每个地铁故事都能有个美好的结局。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说过,“宇宙有尽头,但北京地铁没有”。马拓认为,北京地铁是没有尽头的,因为社会永远在发展,地铁一直在建设,人们的希望和憧憬也随之延伸。在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及下一篇地铁故事什么时候写的时候,马拓对《方圆》记者说:“十几分钟后吧。”不多时,一篇新的地铁故事诞生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