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出水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优秀,案例,“长江口二号”
  • 发布时间:2023-01-04 14:48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成功,是科技赋能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优秀案例。

  2022年11月20日夜,长江口横沙水域波心微荡,奋力轮上的人们却是严阵以待。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正在发生。

  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船舱隔板依稀显露——时隔150余年,古船重见天日。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出席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入坞仪式。

  李群表示,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以及整体打捞阶段的成功出水、平安运输、顺利入坞,充分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凸显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制造实力,体现了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显著提升,在世界水下考古领域也是首屈一指。

  这条古船的更多秘密,正等待着考古专家们在陆上发现。

  8800吨“沉箱”现上海港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高蒙河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水下考古保护项目;同时打捞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这也是世界性的突破。”

  在上海打捞局副局长周东荣看来,水下打捞和古船入坞都要看“天意”,“选择11月20日开始打捞,因为天气状况良好,风速每秒2到4米,农历二十七水速潮汐平稳,有利于提升过程中船舶位置的控制。而11月25日入坞,则是因为这天水位较高,能承接奋力轮的吃水量。”周东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长江口二号古船沉于江底,被5米多的淤泥覆盖,打捞过程的第一步是“离底”。11月20日晚8时,奋力轮开始预加载力。每小时2米,古船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提升。两个多小时后,“离底”成功,载力升至3000多吨。入深夜,高频潮至,水流更缓,上升速度加快到每小时3至4米。

  11月21日凌晨零时40分,欢呼声在长江口海面响起。月池中央水面探出泥沙包裹着的主桅杆顶部,它看似一座小小的礁石,却是当年船帆的顶点。两个多小时后,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成功出水。

  11月25日中午1时30分,奋力轮装载着古船,向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行进。

  很慢,几乎感觉不到奋力轮在移动,现场有记者甚至暗暗自问:“它在动吗?”

  半个多小时后,奋力轮的船头慢慢穿过“水门”——国际民航中寓意“接风洗尘”的高级别“过水门”礼仪,这天出现在上海杨浦滨江,迎接这条150年前的古船归港。

  奋力轮几乎严丝合缝地嵌入1号船坞。经过近2个小时工作,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古船考古保护的陆上全面清理工作就此开启。

  创新技术科技考古

  2007年,南海一号古船在广东阳江水域被整体打捞出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没有再进行古船整体打捞,直至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

  南海一号古船从发现到成功出水,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而长江口二号古船之所以能大幅缩短进程,得益于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1987年,南海一号被发现;两年后,中国水下考古专家、南海一号古船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成为第一个用手触摸到它的人。

  “1989年11月,我们第一次进行南海一号古船预备性调查工作。那个年代缺乏现在的各种高科技,如多波束声纳、三维成像、水下机器人等等,主要靠潜水员。当时,合作发掘的日本方面也认为,技术条件限制了打捞保护工作的开展。”张威说。

  每年4月,南海一号古船沉没水域因洋流变化,会出现“清澈期”,此时如果进行水下原址保护发掘,一年只能工作一个月。

  而长江口二号古船沉于长江入海口,江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涌入海中,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处,找寻、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突破的瓶颈。

  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

  上海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最重要的因素。

  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用于打捞这艘古船。

  奋力轮是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为本次打捞行动量身定制的打捞船。船体中部有一个长56米、宽20米,面积近1120平方米的月池。月池周边分布46台液压油缸水泵,每台水泵有31根钢绞线,总承载达到1.2万吨。

  22根巨型弧形梁穿过古船底部淤泥,无接触地“怀抱”起整体“沉箱”。该项技术是在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技术。

  2022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成功,是科技赋能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优秀案例,是中国30多年水下考古事业不断砥砺奋进、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李群说。

  文物考古大发现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作为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长江口二号古船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的空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长江口二号古船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已把长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国水下重大考古项目。”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其间,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历经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其基本情况已被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是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的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的窑陶瓷器。

  “长江口二号古船将参照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的方式,进行后续保护发掘。我们会先建一个‘金刚罩’,把它罩起来。”褚晓波说,“现在其已进入统筹开展保护舱建设、古船考古发掘、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博物馆规划建设等方面新阶段。”

  博物馆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国际上一般将博物馆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2021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列为“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就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而言,它是保存和展示长江口二号古船蕴含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和文化信息的专题博物馆。与此同时,依托博物馆平台,还将建设智能化水下考古装备研发中心和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边保护,边考古发掘,边建博物馆的模式,将大幅提前古船与公众见面的日期。

  新安沉船是1975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中国元代沉船。1982年夏季,韩国有关方面开始对沉船遗骸进行打捞。“20多年后,大约在2007年,‘新安沉船博物馆’才对公众开放。”张威说。

  而在褚晓波看来,“预计2023年8月,长江口二号古船的‘金刚罩’将完成,出于多方因素考虑,这段时间肯定不会对公众开放。但大家耐心等一等,时间不会太长”。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世界上收藏展示古沉船的博物馆,大体上分三类,包括综合类博物馆、海事类博物馆和古沉船专题博物馆。目前,世界上最为知名的古沉船专题博物馆,是英国玛丽罗斯号博物馆、瑞典瓦萨沉船博物馆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

  “英国玛丽罗斯号博物馆、瑞典瓦萨沉船博物馆,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游客专程前往,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市海陵岛,这里是全国十大渔港之一,因收藏和展示南海一号沉船,已经一跃成为国家5A级景区、中国十大宝岛之一,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翟杨说。

  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的定位和目标愿景,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成功出水,将对建设上海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作出贡献,同时延伸了上海的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的信度,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也活化了历史的场景。”

  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上海船厂旧址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韵,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温暖表情。

  “要让文物‘活’起来,依托丰富多样的出水文物,讲好古船整体打捞保护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智慧、上海方案。”李群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