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长跑才健康

  “科学、自律、坚持才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必经之路,而无伤才是对身体满意的答复。”首届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冠军李子成说。

  11月6日,2022北京马拉松鸣枪起跑。随后,杭州、成都、上海、厦门等多城也启动马拉松赛事。马拉松是长跑运动中的顶级存在,同时也是全球风靡的体育运动和城市盛会。

  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到2025年,将打造100个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活动品牌,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马拉松占据核心比重。

  马拉松大热的背后,长跑正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关注身体和健康。跑步相对来说入门容易、易坚持,并逐渐成为城市新中产的一种社交方式。”但他同时认为,大众跑者对待长跑尤其是马拉松不宜“一拥而上”,应遵循科学规律,尽可能规避跑步对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全民长跑热

  38岁的于飞扬今年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以3小时零31秒刷新了自己的全程马拉松BP(个人最好成绩)。于飞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相较于跑出一个在业余跑圈值得炫耀的成绩,外地跑友们更羡慕我能参加北马。”据他透露,从天安门起跑的北京马拉松,是很多跑友心目中的“国马”,往年固定的3万个参赛名额通常会被一抢而空。

  历届参赛资格的稀缺,反映出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大热。

  1981年,中国国内第一场城市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当时有86位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参赛。1998年开始,北京马拉松向社会大众跑者开放。2014年,北京马拉松的半程马拉松启动抽签模式分配参赛名额,中签比率约为14.2%。

  很多跑友还记得,北马开启抽签模式的前一年,仅仅13个小时,3万个名额就被抢空。随后的上海马拉松报名则刷新纪录,1.5万个网上报名名额4个多小时内被一抢而空。不仅是北马、上马,国内相对顶级的马拉松赛事如厦门马拉松等,也都在近年来经历过“一票难求”。

  中国城市马拉松运动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高速度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如今已经从专业选手竞技的赛场拓展成大众跑者绽放的舞台。北京马拉松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洪臣说, 1981年86名参赛选手的星星之火在过去的几十年、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渐成燎原之势,北京马拉松引领着中国马拉松运动,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首都媒体跑团成员、资深跑者王乐从2000年起参加北京马拉松,22年间一共参加了国内外马拉松100多场,对于马拉松从一项冷门运动到全民运动的变化有更深体会。王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很明显感觉到,身边爱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我个人而言,长跑给我带来了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精神状态。”跑步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已成为了职业,如今的王乐供职于一家为跑者提供健康管理的公司。

  李旭认为,科学长跑对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跑步也正成为时下的一种社交名片,“很多公司的晨会是在跑步后进行的,一些知名的企业高管参与并宣传长跑,使之成为一种时髦的运动”。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晒跑量、晒跑步路线图正成为城市新中产的生活方式之一。

  自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全民健身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开展的基石,愈发被社会所关注。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编制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指出,大众最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是跑步,特别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除了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和社交需求的爆发,政策的支持和城市及企业的力推,也对长跑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5年起,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了国内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种种政策利好下,一大批商业赛事应运而生。

  经济学将这类现象称之为“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并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体旅融合、文体融合、体育与数字融合等方面的趋势愈发明显,多座城市以“跑一场马,识一座城”为主旨,通过赛事窗口宣传城市形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大型体育赛事能够为办赛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厦门马拉松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的厦马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2.3亿元,带动经济效益为3.25亿元,总计5.55亿元。

  保护关节 关爱心脏

  一边是火热的马拉松赛事,一边是日益增长的跑步人群。对于大众跑者来说,跑步所带来的运动损伤和急性事件也不容回避。

  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戴剑松在《无伤跑法》一书中写道:“国外文献研究显示,跑者伤痛发生率从19%到79%不等。而针对中国跑者的调查也显示,跑者伤痛发生率高达85%。”

  作为资深跑者,王乐曾深受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和跟腱炎困扰。他说:“后来注重每次活动后的柔韧拉伸,并且有意识增加身体肌肉的平衡,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综合临床情况,跑者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包括膝关节和足踝等下肢关节,“造成这些运动损伤的原因,一是跑量过大,二是跑姿不正确。另外,在跑步的同时也要注意肌肉力量的训练,比如核心肌群和下肢肌肉训练等等,以降低跑步对下肢关节的磨损”。

  “受伤其实也不是坏事儿,这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了对自己的认知,知道所要进行的运动需要多少能力,就能更好地使用身体。同时,也在这种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中发现了成长的规律。”王乐说。

  相较于运动损伤,长跑对心脏造成的损伤则相对隐蔽。广东省田径队主管队医李国新认为:“长跑是一个有氧的耐力运动,长期跑马拉松会增大运动负荷,心脏功能跟不上运动量的增加,导致心脏缺血,或产生严重的供氧不足,也会诱发各种心肌病,引发心肌肥厚,心脏在长期超负荷运转下会导致心肌的慢性损伤。”

  2022年10月,一家知名企业的高管在跑完28公里之后突发心脏疾病猝死。“长跑能导致猝死”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事实上,根据医学界的定义,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为运动性猝死。但这并不是说,运动会引起猝死。运动性猝死不是由运动这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致。

  “如果长跑者本身患有一些潜在的慢性疾病,引发运动性猝死的风险会相对高一些。此外,高温、寒冷、低气压、空腹、运动太过剧烈、过度疲劳等,也都是运动性猝死的常见诱因。与此同时,由于跑步过程中大量出汗,会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也会引发心脏问题,因此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补水。在跑步结束后,正确的拉伸、合理的休息非常重要,同时要避免吸烟、饮酒、熬夜等对身体有害的习惯。”李旭说。

  李旭认为,想要科学正确长跑,对自身状况的了解、适当的核心、下肢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合理的跑步技术和运动强度都很重要,以达到通过跑步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了解身体 循序渐进

  “科学、自律、坚持才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必经之路,而无伤才是对身体满意的答复。”首届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冠军李子成说。

  “科学长跑,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身体知识,你越了解自己的身体,越能够很好地使用它。比如,我知道自己能承受的最大步幅是多少,最大摄氧量是多少。跑得越久,越能清晰了解自己。对新手而言,科学长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控制心率,循序渐进,体系进步。”王乐说。

  在跑步之前,于飞扬有十多年健身和其他运动项目的经历。他认为,想要坚持科学长跑,最核心的就是坚持自己的节奏:“以我个人为例,在平时的长跑训练中,每3次会有1次跑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时候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停下来走一走,放慢配速甚至放弃都是明智选择。”

  戴剑松认为:“只要是跑步,无论快慢,都属于大强度活动,每周跑步累计75分钟就足以维持健康。你可以一次性跑步75分钟,也可以分成3次,每次20-25分钟。当然,进行更长时间的跑步,例如每周累计跑步150分钟,你获得的健康收益也将增加。”

  王乐每周跑量是40公里。他说:“在备赛期,我会比较在意跑步的持续性和节奏控制,会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训练、营养、休息都是日程中的重点。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比赛,我的跑步也会有个基本的节奏,轻松跑为主,辅助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每个月至少穿插一两次速度训练和长距离跑,来维持基本的战斗力。”

  长跑是长距离跑的简称,最初项目为4英里、6英里跑,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5000米跑和1万米跑替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和跑步App的兴起,动辄跑5公里似乎成为寻常事。李旭认为:“5公里实际上已经属于长跑的范畴,对于入门级跑者,一次1公里是合适的量,然后慢慢增加跑量和配速。”

  跑量的增加有无规律可循?作为坚持跑步4年多的中阶跑者,于飞扬的经验是:“本周的跑量比上周增加10%-15%,这是一个普遍能承受的量。”

  如何科学长跑?李旭认为,系统的训练和循序渐进缺一不可。“每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样,从5公里到马拉松所要经受的训练也不一样。我自己也是跑者,我的经验是,5公里以内也许是享受,到了马拉松级别就会伴随着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和考验,因此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及时调整训练量和训练频率。”如果最终目的是马拉松比赛,李旭的建议是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训练计划,“不论是平时跑步还是参赛,都不要攀比,否则会破坏自己跑步和呼吸的原有节奏”。

  对于刚进跑圈的入门级跑者,李旭建议,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是否有潜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肥厚或哮喘等;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过度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入门跑者重点考量”。

  对于资深跑者,李旭认为,要适当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以达到下肢肌肉群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下降,会造成下肢关节稳定性的下降,从而导致下肢关节过度磨损,出现一系列的跑步相关损伤。因此需要特别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身体持续拥有能够进行跑马拉松的能力而不受伤。”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厉彦虎认为,运动要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一定要适度、柔和、均衡,要循序渐进和个性化,千万不要强迫自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