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轴八带”推动郑洛西合作带高质量发展——专访上海财大教授张学良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4 14:50
生态环境保护是底色,也是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主线,是目标导向和路径选择;而合作是破题之笔,既是区域战略“1+1=2”叠加效应的粘合剂,也是“1+1>2”融合效应的催化剂。
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作为我国重要横向空间廊道,如何在做好生态大保护、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大重要发展命题。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作为落实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备受各界关注。
长江流域区域协作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与之对比,黄河流域区域协作又有哪些“加成”?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要强劲增长,该从哪些方面破题?就相关问题,《瞭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学良。
“西北拼图”意义重大
《瞭望东方周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是怎样的?
张学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单个行政区为单元的个体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1.0模式,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平台载体的层次化、网络化城市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2.0模式转变。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总体要求下,有望进一步向区域经济3.0模式演变,即突破区域战略和规划范畴,以都市圈与都市圈、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衔接联通、融合互动,促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融合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总体空间格局演化展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二是大循环下的区域板块合作不断加强。
基于我国的区域经济新发展格局,由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增长极串联形成了沿海南北发展主轴,由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构成了东西发展主轴。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地区串联形成的黄河流域,正逐步成为我国第二条东西发展轴线。我国区域板块格局开始由长江-沿海地带的“T”字形向长江、黄河-沿海地带的“π”字形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学良: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区,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新发展阶段链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国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布局。
从地图上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初步构成了中国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大“钻石菱形”潜在空间形态。所谓“钻石菱形”,既包括“钻石端点”起中心引领作用的战略核心区域,也涵盖“钻石内部”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广袤腹地。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将成为补齐这一大“钻石菱形”空间格局的最后一块重要“西北拼图”。
此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以及中欧班列物流大通道的持续发展,中国打通了向西开放的陆上通道,为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和产业聚集提供了新动力。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这五大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正在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窗口枢纽与重要增长极,一个以五大城市为中心节点的小“钻石菱形”巨型城市区域正在浮现。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就是小“钻石菱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小“钻石菱形”的空间补齐意义重大。一方面,南北、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客观存在,北方尤其是北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支点仍有所缺位;另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国内经济地理空间进一步扩大战略纵深。在此情境下,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不但是立足中部、面向西北的重要区域战略支撑,还将为我国部分缩小“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行空间载体,对在形态和功能上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将发挥重要战略连接作用。
因此,培育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
时机基础都已具备
《瞭望东方周刊》:黄河流域的跨区域合作此前多年一直有相关探索,其具体情况如何?
张学良:在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就开展了跨省域区域协作的初步探索。例如,在三省毗邻的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和河南三门峡市共同组成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开启了省际交界地区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发展路径试验。随后,协作区进一步扩容涵盖山西临汾市。
2012年,由三省四市组成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4年,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金三角是黄河流域小尺度跨省域合作的初步探索,为更高能级平台、更强动力载体实现黄河流域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1年5月,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签署《协同推进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5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印发,从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幸福宜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六大方面详细阐释了如何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总体来看,进一步发挥郑洛西跨省域区域合作优势是共识所在、大势所趋,把该区域培育打造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引领区具有无限可能。
《瞭望东方周刊》: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处三省交会,其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如何体现?
张学良:从国际视角来看,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世界上快速增长的经济集聚区和人口密集区。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经济体2021年该区域累计创造GDP0.99万亿美元,可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8位,与荷兰(1.02万亿美元)、瑞士(0.81万亿美元)等发达经济体比肩。在疫情影响下,2021年经济总量增速仍达到10.0%,远超部分世界主要国家,也高于我国8.1%的平均增速。2010年至2020年间常住人口净增长621.9万人,2020年末常住人口达0.91亿人,在全球经济体排名第16位,略高于德国总人口(0.83亿人)。同时,人口密度达到449.6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之一。
从与国内重点区域板块的对比来看,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打造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实力和潜力。以疫情影响前的2019年数据为例,该区域创造了5.7万亿元的区域生产总值,城镇化率59.3%,人均GDP6.3万元,每平方公里GDP2798万元,进出口总额8805亿元。对比同时期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者创造了6.3万亿元的区域生产总值,城镇化率60.3%,人均GDP6.6万元,每平方公里GDP3402万元,进出口总额6716亿元。
可见,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等全国领先发达的区域相比,虽在经济总量和均量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特征相仿,均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总量相近、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似、区域财政实力基本相当、经济发展效率总体相像。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长江经济带辐射引领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门户。同样作为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也有着较为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具备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坚力量的良好条件。
打造新型区域合作共同体
《瞭望东方周刊》:在打造新型区域合作共同体的共识下,如何搭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总体战略框架?
张学良: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绝非是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而是追求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互补互助、互惠互利、良性竞合、循环顺畅的有机合作体。
我认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可形成“四轴八带”的发展战略框架:“四轴”即打造郑洛西沿线高质量发展轴、高品质生活轴、高水平开放轴、高效能治理轴;“八带”是将其打造成为生态带、文化带、宜居带、科创带、制造带、开放带、发展带、合作带。
生态环境保护是底色,也是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主线,是目标导向,也是路径选择;而合作是破题之笔,既是区域战略“1+1=2”叠加效应的粘合剂,也是“1+1>2”融合效应的催化剂。
首先,加强郑洛西区域协调沟通,共同打造新型区域合作共同体。一方面,建立涵盖郑洛西全域的高层次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构建职责明确的省-市-县(区)三级协调联动机制,重点理顺跨省、跨部门合作脉络,以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为目标,避免低效、无序、繁琐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要共同制定年度工作重点和三年行动计划,厘清发展的堵点、痛点,提出拟合作的重点事项、重点项目,探索区域合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模式。
其次,深入推进郑洛西产业合作,推进产业发展协同。以构建合理布局、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集聚化发展。一是要共同编制郑洛西区域的产业链空间分布图、产业链基础资源图、产业链断链风险图,以及“合作清单”“建议清单”“揭榜清单”,统筹各地资源禀赋、空间位置,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有效的产业协作关系,防止地区产业过度同质化竞争。二是共建产业链,提升“链主”企业辐射带动力,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打造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政策协同,鼓励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探索跨区域政策互认共享,深化园区战略合作,支持流域内有条件的园区探索建设功能共建型、协作配套型、飞地经济型合作园区,深化产业协同、招商联动和利益共享。
第三,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充分依托秦岭、黄河、渭河等优越的生态本底,发挥三省接合部重要节点县市的带动作用,以生态共保联治为“先手棋”探索高品质区域合作新路径。一是开展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加大共同执法力度,强化污染排放标准协同、水质监测数据共享、监督管理协同;出台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环境准入政策单元和准入标准,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二是共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小秦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谋划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三是推进跨区域环境保护司法协同,建设流域法院负责跨区域环境资源保护案件的审理,以法治建设确保国家战略有效实施。
最后,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郑洛西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秦始皇陵、龙门石窟等历史建筑群,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西安段)、大运河(洛阳段)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多处历史遗迹。一方面,要抢抓黄河流域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元素,盘活历史资源,组织开展郑洛西文化联席活动,加强黄河文化、关中文化、丝路文化等交流融合,建立华夏文明核心合作轴带;另一方面,共同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传统文化多样性,鼓励郑洛西区域共同制定“郑洛西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共同监督过度旅游开发,注重活态文化传承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