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试着喜欢通胀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通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28 09:23
工资的涨幅更快
中国近期通胀率上升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动,但非食品通胀率亦升高至2.6%,这个数据是2001年首次发布以来的最高值。工资涨的幅更快,许多年来巨大的劳动力储备使得中国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低于产出增长,现在随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减少,工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生产率。一家位于北京的研究机构Dragonomics的分析师Arthur Kroeber认为,如果通胀率升高反映的是工资涨幅加快的话,那么对中国来说就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
那些坚信通胀无论怎样都是件坏事的经济学家定会唾弃这样的观点。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的平均通胀率只有2%,在发展中国家中显得非常低(图1)。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的理论,新兴经济体的最优通胀率应该高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在低收入国家赶超富裕国家的过程中,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增长较快,工资也会因此提高。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于是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也随之升高,从而物价就会比发达国家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此外,一些通常认为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比如导致储蓄和投资下降,并没有困扰中国,反而双双出现了过剩。
实现经济再平衡
事实上,一定程度上的通胀提高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中国的最大不平衡在于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在减少。只要工资增长赶不上产出增长,经济中的产出就会多于消费,从而出现经常项目盈余。如果工资能够以比产出更快的速度增长,工人分得的蛋糕就会更大,消费才能得到提振,并减少外部盈余。
工资推动型通胀还能提高出口品的价格,从而有助于中国减小贸易顺差。传统理论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但这一观点并没有获得多少实证证据支持,威斯康辛大学的Menzie Chinn和哥伦比亚大学的Shang-Jin Wei曾经在2009年的一篇论文中考察了1971~2005年间170余个国家,发现很少有证据能够证明汇率弹性大的国家能够比汇率机制僵化的国家更快地减少经常项目不平衡。
在调节经常项目这一点上,起作用的是真实汇率(需要考虑国内和国外的相对通胀率)。名义汇率的调整通常无法使真实汇率调整到合理水平,因为其作用会被国内价格的变动所抵消。比如,日元贸易加权汇率自1985年以来升值了150%,但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依然很高,因为升值的效果绝大部分被日本国内批发价格下降所抵消了,因此日本出口商的竞争力并未受损。
另一条提高真实汇率的可选之路是让国内通胀率高于国外。对美国进口商来说,中国出口品的人民币价格提高5%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并无区别。Arthur Kroeber指出,用维持4%~6%的通胀率来使中国经济达到再平衡要比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和逐渐升值都好。如果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将造成出口企业大量裁员。如果人民币逐渐升值,又会如2005~2008年那样吸引大量投机资本流入。通胀在改变真实汇率方面的作用已经有所提高了,自2009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只升值了4%,但根据《经济学人》的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真实汇率(以单位工业劳动力成本衡量)升值幅度高达17%(图2),因为中国劳动成本增长远快于美国。
通胀还不至于失控
那么,出现通胀失控的风险又有多大呢?比如像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拉美就曾经发生过。引起通胀失控的原因通常是财政支出过度,以至于不得不以印钱的方式融资;或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以至于央行无法阻止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但是,现在中国与过去的拉美不同,在财政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要比绝大部分工人都在国企的上世纪80年代有了很大提升。
中国的情形其实更像日本和韩国的快速增长时代,而不是拉美国家。日本在1972年之前、韩国在1996年之前都经历了超过15年的高增长阶段,GDP平均增长率在9%左右,两国当时的平均通胀率保持在5%~6%,并没有加速到失控的程度。
中国政府当然不能满不在乎地坐视物价上涨,而是需要设置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以稳定预期。银行存款利率应随通胀的升高而升高,促使家庭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投入房市和股市进行投机,否则负的真实利率会产生资产泡沫。这意味着中国也需要一个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从而能够在美国维持低利率的同时中国能够提高利率水平。但是,通胀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对于中国来说是值得欢迎的。
(李剑 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