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膳食

  编辑/张安雅 撰文/Drizzle、付嘉悦 图片提供/柴米多

  柴多,米多可持续餐厅在中国

  许多人抛开一切,逃离城市,大理是他们的目的地和避难所。另一些人,生长在大理,又迫不及待地离开这里,试图看见《楚门的世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洪嘉明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大理是他的终点,也是他的起点,大理教会他人应该怎样活、可以怎样活。

  “我们既卖菜,也卖诗。”嘉明喜欢用这句话来概括柴米多一路走来的历程。诞生于2013年的柴米多,原本是洪嘉明给母亲开辟的“小菜园”,柴多,米多,是富足生活的隐喻。10年后的柴米多已经发展为一个通过生产、销售、探索自然食材,实践和激发可持续生活的品牌。其业务包括餐厅、市集、农场、民宿等,门店遍及大理、杭州、上海、莫干山、苏州等地。

  从农场到市集,从市集到餐厅,一切顺理成章——肥沃的土地和温和的气候给予农场丰足的收成,将它们分享出去,就有了市集;将它们端上餐桌,就有了餐厅。所谓“ Farm to Table”(从农场到餐桌),抛开基本的字面意思,还包含另外两层意思:第一是土地提供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土地教会洪嘉明,要尊重自然的意愿。以人的口腹之欲去推动耕种的选择,从根本逻辑上就是错误的。人在什么时间该吃些什么,应该由土地决定。这是对土地更友善,并且和本地生态更匹配的方式。第二是强调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真实的连接,构建一个协调且充满活力的社区。在嘉明看来,“Farm to Table”就像一根柔韧的细线,可以将从事有机耕种的农夫、有创造力的厨师、生产食器的手工艺者、研究本地物种的科普者,以及关心土地和自身健康的本地人和新移民统统串联起来。

  实践“Farm to Table”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对于柴米多来说,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坚持:有意识地、更系统地研究本地风土和支持本地品种;尽可能地按照友善种植的标准连接农场、连接农人;团队所有成员做到参与劳动、参与和生产者的对话。

  这些原则在文字表述上显得清晰且简略,但当一切落实到具体的经营上时,挑战在持续发生。作为一个重视原创内容的品牌(洪嘉明强调,食物、空间、信息都是内容),柴米多一直需要应对的挑战是平衡“卖菜”和“卖诗”,换句话说,就是平衡标准化的商业运营与有趣好玩的非标准内容。当一个品牌把大量精力投入生产内容上时,这势必会与标准化商业模式所追求的高效、可复制生产方式相冲突。这是一个摸索、寻找平衡点的过程。如何在不牺牲内容输出的同时,尽可能最优化商业效率和运营标准化,恰恰是柴米多能发展至今日规模和影响力的关键。

  看着洪嘉明有着明显劳动痕迹的面孔和双手,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触摸着自然、贴近世界真相的人。他从一个身背行囊的旅人过客,成为一个认真过日子的定居者,而后又选择走出“柏拉图的洞穴”,走向更宽广的领域。

  洪嘉明为柴米多规划的最新一站,是广东佛山顺德ALSO。在这个“新型菜场”里,柴米多过往积累的各种业态实践和田野实践得以整合,菜摊儿、供销社、排档、主厨餐厅、咖啡馆、书店等业态共同编织成一个复合型空间;你可以看见本地有机农场、本地新老农人、本地品种的综合面貌,体验云南食材和岭南食材创造性结合的趣味,感受柴米多从云南一路实践“卖菜也卖诗”的社区氛围——犹如一个真正的“ 理想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