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周游记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西瓜,周游记,非洲
  • 发布时间:2023-08-10 11:37

  文/张若微

  西瓜从非洲出发

  西瓜对我们来说是常见的水果,但在古代却极不寻常!其实,西瓜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假如有一天你可以回到古代游玩,一定要算好时间,因为宋代以前,西瓜还没有被大规模种植,你可能就做不成普通的“吃瓜群众”了。那西瓜到底是如何传到中国的呢?

  西瓜原产于非洲,古埃及人很喜欢吃西瓜。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不但种植西瓜,还在墓葬中放上西瓜。公元前1世纪,西瓜走出非洲,辗转传入中国,所以被称为“西瓜”。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吃瓜人”是谁呢?有人说是唐代以后五代时期的胡峤(qiáo)。胡峤写了一本《陷虏记》,详尽地记载了他如何第一次在契丹吃到西瓜,契丹人如何从回纥(hé)人那里获得西瓜种子的事情。胡峤虽然第一个尝鲜吃了西瓜,但并没有把西瓜种子带到中原来。而西瓜能被全国人民吃到,要感谢南宋的一位官员——洪皓,他从金国带回了西瓜种子。在往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西瓜在江淮一带被广泛种植,从此逐渐成为国民水果。

  “忙碌”的西瓜

  自从在中国各处生根,西瓜就变得非常“忙碌”了。它不仅频频出现在文人笔下、碑刻中、壁画里、餐桌上,还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南宋文人就曾写过许多与西瓜有关的诗句。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董嗣杲《中伏》诗中的“淮童少解事,醉拾西瓜擘”,文天祥《西瓜吟》中的“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汪元量《通州道中》诗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普通百姓也能吃上西瓜。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境内,人们曾发现一块南宋咸淳六年(1270)刻立的“西瓜碑”(引种西瓜摩崖石刻),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基本完整、专题记载西瓜种植的碑刻。上面记载了恩施引进的4种西瓜:蒙头蝉儿瓜、团西瓜、细子瓜(御西瓜)、回回瓜。前三种西瓜到刻碑时,已在当地种植了80多年;“回回瓜”是从北方引进的,也种植了30年。

  中国最早的“西瓜图”,出现在内蒙古辽代墓葬的《宴饮图》上,画面中身穿红色圆领长袍的主人侧坐在椅子上,在他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两盘水果,一盘里面有枣、桃子和石榴,而另一盘则是三个带有花纹的西瓜。像不像我们吃完正餐之后上的“水果拼盘”呢?

  据说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与同事吃西瓜时,同事给他出了一个上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纪晓岚随口说道:“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是不是超有趣?

  清代的养生书籍《随息居饮食谱》中称西瓜是“天生白虎汤”(白虎汤是一剂解热中药),还说“瓜瓤煨猪肉,味美色佳而不腻,瓜肉爆干腌之,亦可酱渍,以作小菜”。当现代人认为炒西瓜皮是一道创意菜时,其实古人早就试过各种吃法了!

  说到冰冻西瓜,有钱人家会特制一种木箱,然后买些碎冰放进去,再将西瓜放在碎冰上,待西瓜凉透之后再吃;而普通百姓则会先打出冒着寒气的井水,将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到四个小时,直到把西瓜泡得清清凉凉,此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甚是酣畅淋漓。

  雕刻西瓜灯,可“望瓜止暑”

  对古人来说,西瓜不仅是用来吃的,还能给生活增添乐趣。清代江南地区流行一种制作西瓜灯的传统。在西瓜丰收的时节,孩子们会把西瓜瓤吃干净,再在瓜皮上雕刻出花鸟鱼虫等各种图案,刻好后装上蜡烛和提手,一个西瓜灯就做好了。待月上柳梢,一齐点亮,刹那间一团团绿色流动起来,与江南的月光、水光交相辉映,实在是西瓜丰收时节的一道别致风景!

  今天,雕刻西瓜的习俗已经被列入了非遗名录。和古时相比,如今的西瓜灯更加多姿多彩。最时髦的西瓜灯还安上了电脑控制装置,可以做成流水彩灯,美不胜收。

  从非洲沙漠走进中国大地,由宫廷贡品成为普惠大众的瓜果,西瓜的旅程真是奇妙呀!在北京市大兴区还有一座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各种西瓜的中国西瓜博物馆,记得去看看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