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去哪里避暑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古人,避暑,自然
  • 发布时间:2023-08-10 11:44

  文/宋晨光 图/王会慧

  去处一:登高避暑,回归自然

  到青山绿水间避暑应该是最方便、最省钱的办法,而最喜欢登高避暑的应该就是诗人了,他们常常走出书斋,来到大自然感受习习凉风。

  诗仙李白在《夏日山中》写“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表达自由自在地在山林间纳凉的舒适。大文豪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自己在山中“高处不胜寒”的感受。诗佛王维在《竹里馆》中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身处竹林中是多么悠然、惬意啊!

  去处二:搬家避暑,移动办公

  辽代的皇帝是契丹人,契丹人本来居住在中国的东北方向,习惯了较为寒冷的气候。建立了辽朝之后,他们制定了“捺钵(nà bō)制度”。这是什么意思呢?捺钵就是行营,原来,他们会根据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而“搬家”,去做不同的事情。

  比方说春天凿冰打雁,夏天寻凉避暑,秋天捕兽围猎,冬天坐帐避寒。辽代皇帝的避暑地点并不固定,哪里凉快就去哪里,选址的原则是气候凉爽、草茂林密,这样就可以一边议政一边游猎了。

  清代的皇帝也不愿意一直住在紫禁城里,他们觉得夏天的皇宫像个大火炉。于是康熙皇帝决定在河北承德营建一座专门用来避暑的避暑山庄。为什么会选择承德这个地方呢?首先当然是气候适宜,当时的承德年平均气温只有9℃,即使在最热的夏天,气温最高时也不过24℃左右。第二是位置优越,承德地广人稀,距离北京也不远。最后,这里地处内蒙古和北京的交界处,皇帝在这里办公,和北方边疆的将领们沟通也方便。

  有时候皇室成员觉得去避暑山庄也有点儿麻烦,就会在位于京城海淀区的“三山五园”这样的皇家园林里短暂地避暑。

  去处三:改造建筑,就地取凉

  远行毕竟是一件成本很高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什么办法不出家门就享受清凉呢?先秦时期,贵族们会修建一种类似于现在地下防空洞似的窟室,夏天到了,他们就躲到地下举办宴会,进行休闲娱乐。

  唐代时又出现了一种叫“含凉殿”的房屋,人们先在房屋外边用“机械电梯”把冷水运送到屋顶,冷水在给屋顶降温的同时,还会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一面水帘。室内和殿宇四周都安装了用水力转动的风扇,当风扇将凉凉的水汽吹往各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消暑的目的。

  到了清代,人们会在紫禁城的后宫院落里搭上防晒的凉棚,他们先将杉蒿绑扎好,做成支撑凉棚的主体结构,棚顶覆盖上一卷一卷的芦苇席,白天太阳光足的时候就把芦苇席卷放下来遮阳,晚上再把芦苇席卷上去给室内通风,真是方便极了。

  上边说的皇家纳凉方式都比较复杂,一般的老百姓可享受不到。于是,一些富裕的人家会在卧室里、厅堂中的地面挖一口“空调井”,井口用井盖或石板盖好,再在盖子上凿一个小孔,夏天就会有凉气从地底传上来到达屋内。“空调井”还是个一井两用的宝贝呢,它不仅能制造冷气,还可以用来储存粮食和蔬菜,兼具地窖的功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