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舞”起来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书画,魅力,作品
  • 发布时间:2023-08-10 11:47

  文/二 三

  《洛神水赋》

  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文人曹植挥毫写下名篇《洛神赋》,洛水上的神女从此入诗、入画,凌波行走了一千多年。当浪漫绮丽的词句邂逅水下舞蹈,当文字与舞蹈赋予彼此鲜活的生命,便绽放出了“无界”的魅力。

  《洛神水赋》原名为《祈》,寓意端午祈福,由女演员何灏浩表演。这一舞在水下把“飞天”和洛神降临的灵动之美演绎了出来,堪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作品发布后迅速俘获了广大观众的心,成功火“出圈”。这背后离不开主创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努力——短短两分钟的开场,舞蹈演员在水里每五十秒左右就要换一次气,泡了二十六个小时才拍完。

  《丽人行》

  杜甫在写下《丽人行》的时候,估计没想过这首诗不仅可以被唱出来,还能被舞出来,成就“现象级”的舞蹈作品。

  山水映出剪影,长安水畔的丽人缓缓回眸,一场视听盛宴开场了!

  《丽人行》是重庆歌舞团舞剧《杜甫》的经典选段,以古典美学意境吸引了无数观众。这是一场对古典文学的致敬,舞台设计结合了国画元素,舞者更是意态娴雅、从容自如,在动态的舞蹈中展现出了静、雅的审美基调。除了变装的惊艳巧思,令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有那如诗如画的气韵、丰厚的文化底蕴。

  《唐宫夜宴》

  在博物馆里,在古画之中,逢见一群身着唐俑服饰的姑娘。她们走出了仿佛离你很远的“窄巷”,来到了今时今日的舞台上。跟上她们的脚步,再一次游历大唐吧!

  《唐宫夜宴》原名为《唐俑》,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朝乐舞俑。

  一群娇憨可爱、活泼生动的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来,穿越《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名画,带领观众经历了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在一颦一笑中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唐宫夜宴》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颇具创意的精美舞台场景引人惊叹。

  《椒花颂声》

  2022年,上官婉儿墓志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太平公主的悼词打动了许多人。一方墓志,镌刻着“盛世双姝”的惺惺相惜,诉说着岁月无法抹去的长久情谊。

  沧海桑田,日居月诸,“记得”的力量推动着无数艺术作品的诞生,即便不刻在石块上,也已存在心间。

  《椒花颂声》出自河南卫视《大美中国壬寅篇》,以双人舞的形式追叙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生平交往,借三段舞蹈展现了二人从少年时到朝堂上的互动。在舞台设计中,导演用不同的服装来体现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古画背景作为舞蹈场景,音乐中还加入了诗文吟唱,包括上官婉儿的五言诗《彩书怨》和其墓志内容。

  “生命之美在浩瀚的时间中熠熠生辉”,鲜活的生命情感不正是打通艺术边界的密钥吗?

  《西河剑器》

  说到剑舞,必定绕不开公孙大娘。这位唐朝开元时期的艺术家不仅在剑舞上自成一派,还影响了当时的“三圣”:据说草圣张旭和画圣吴道子均从她的舞蹈中获得过启迪,诗圣杜甫的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更是为后人传诵。

  一段传说,百种佳话,也证实了书法、绘画、诗歌和舞蹈的交融自古有之。

  《西河剑器》作为“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开幕独舞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利用数字交互手段,舞者在满室光影中持剑而舞,书法、山水、建筑和星空宇宙则随着舞动的身姿一一出现,不仅具象化了“剑气”,还在追形逐影、虚实真幻中突出了一以贯之的“文气”。

  《纸扇书生》

  书生是什么?李贺曾说“若个书生万户侯”,但书生的追求又岂止“万户侯”?古往今来的文人气韵,不在功名中,已入书画里。

  《纸扇书生》是以“折扇”为道具的中国古典舞,为男子群舞。这支舞最初曾名为《扇韵箫心》——“扇韵”是川剧小生的扇子功,“箫心”是年少无畏的书生气。

  作品通过表现一群年少书生的“趣”“雅”“狂”等不同侧面,展现了他们风度翩翩、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气质。

  登上河南卫视时,《纸扇书生》在视觉设计上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学子读书场景相融合,运用纸扇的丰富变化,描绘出一幅幅雅趣横生的泼墨画卷。书生们胸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让今时今日的我们也备受鼓舞。

  《只此青绿》

  昔我经行,云山万重。及此开卷,恍然昔同。

  登上“春晚”舞台并火遍大江南北的《只此青绿》相信你不会感到陌生,扫码查看关于这支舞的更多信息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