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盘散沙”到“顶天立地”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一盘散沙”,“顶天立地”,沙子
  • 发布时间:2023-08-11 14:13

  薛 斌(上海海洋大学)

  诗人说“一沙一世界”,佛家说“聚沙成塔”。提到沙子,你一定不会陌生。哪个宝宝不喜欢玩“堆沙堡”的游戏呢?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也一定向往着“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的世界吧。那么,沙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从何而来

  翻开字典查看,“沙”字的第一个意思是“非常细碎的石粒”。显然,沙子是从石头变的,这一点有点儿像横空出世的孙悟空。不过,明明是三点水的“沙”,怎么就跟石头扯上了关系呢?再仔细翻看字典,原来,汉语中有“沙/ 砂”两个字,在表示沙子的时候,“砂”同“沙”,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的是“沙”字。看来,沙子既跟石头有关,又跟水有关。

  自然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地球这个美丽星球最不缺的就是石头,通俗地说,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石球。石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坚硬吧。看似坚不可摧的岩石,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在外力的作用下,石头也会裂开、破碎,直至粉身碎骨。当然,外力并不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作用于石头上,也可能是和风细雨,想想“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便可明了。只要把时间轴线拉得足够长,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赐,风吹、水流、日晒等作用方式都可以把石头像拿刀切水果一样切碎。这就是所谓的岩石的风化、剥蚀现象。经过千百万年的锤炼,地球上的一部分石头变成了细碎的颗粒,于是,沙子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到奔腾的江河,小到涓涓细流,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流水散石,水少沙现”。如此看来,“沙”字从“水”从“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沙之本质

  沙子的化学成分又是什么呢?

  沙子来源于岩石,岩石来源于地壳。地球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地壳的主要成分是氧(O)、硅(Si)、铝(Al)、铁(Fe);那么,沙子的成分显而易见—沙子主要是由二氧化硅(SiO2)构成的,也就是地壳中排在前两位的元素氧和硅通过Si-O-Si 化学键形成。

  当然,沙子里也会含有其他化学物质,很多时候, 这些杂质决定了沙子的颜色。例如, 我们常见的黄沙中含有水合氧化铁(Fe2O3·xH2O), 含有赤铁矿(Fe2O3)的沙子呈红色,杂质非常少、纯度很高的沙子则表现为二氧化硅本身的颜色,也就是乳白色,这种白色沙子被称作石英砂,著名旅游景点北海银滩的沙子就是高品位的石英砂。

  建筑之骨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甚至于觉得微不足道的沙子有什么用处呢?切莫小瞧它们,那小小的身躯里有大大的梦想,沙子的用途可多啦,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

  先从“ 立地” 说起吧。沙子的第一大用途就是作为建筑材料。在漫长的岁月里, 人类的栖身之所经历了从天然洞穴到茅草屋,到土坯房、砖瓦房, 再到混凝土建筑的巨大转变。建筑材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岩石的变体, 沙子自然可以成为建筑物的结构材料, 并且“ 身段柔软”的特性赋予了它更加灵活的使用优势。当然, 这里面有个前提,那就是需要用一种“ 胶水” 将沙子黏结起来; 否则, 只是“ 一盘散沙”, 不堪大任。伴随着水泥这种“ 胶水” 的出现, 沙子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高楼大厦带来的舒适与便利, 完全得益于混凝土的功劳。混凝土就是以沙子作为骨架材料、水泥作为胶凝材料, 再加上水和其他助剂, 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最重要的现代建筑材料。

  世上沙子千千万,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沙子都适于作为建筑材料。经过河流的千淘万漉,河底沉积的沙子颗粒大小适中,表面光滑,盐碱杂质较少。因此,河沙是最佳选择。河沙的沉积需要较长时间,储量有限,开采之后还会使河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加以节约和有序利用。相对河沙而言,海沙和沙漠沙储量巨大,但是由于含有较多的盐碱杂质,对钢材有腐蚀作用,因而不能用于生产建筑混凝土。

  玻璃世界

  沙子与玻璃也有不解之缘。

  传说在距今4000—3000 年的地中海沿岸,奔波在外的商旅或是正在行军打仗的军队,在生火做饭时偶然用碳酸钠矿石来支撑锅灶。饱餐一顿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锅底上沾染的沙子竟然变成了一种具有美感的透明的“宝石”。就这样,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发明了玻璃。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个传说并不可靠,因为生火做饭产生的温度远远达不到制造玻璃所需要的高温。但不管怎样,沙子中含有的二氧化硅无疑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并且玻璃的主要成分也的确是二氧化硅。当然,现代玻璃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而非普通沙子。

  除了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美观外,玻璃还对科学,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沙子到玻璃,再到化学,冥冥之中似乎隐藏着一条脉络。有这样一种说法,由于玻璃产生于西方文明世界,透过这种透明的容器,人们可以观察到里面物质发生的变化,所以,化学最终诞生在西方世界。

  而古老的中国以陶瓷器闻名于世,但陶瓷器并不透明, 于是我们的祖先就与化学的诞生失之交臂。时至今日, 化学实验中种类繁多的玻璃器皿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或许, 一流的化学家首先应该是个高超的玻璃工的说法也并不过时。

  铸造模范

  沙子还可以用于翻砂铸造。

  应用这种工艺铸造金属构件,首先,需要在砂箱中放置模具;再填充进由黏土黏结沙子而制成的型砂;之后,将模具取出,得到具有特定形状空腔的砂型,并将熔化的液态金属浇入中空的砂型里;待冷却后,去除砂型,就得到了需要的金属构件。

  翻砂铸造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并由此创造出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大家耳熟能详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都是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不仅如此,古代钱币在铸造过程中也使用了翻砂工艺。

  从古至今,翻砂铸造工艺传承不断,历久弥新,沙子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步登天

  最后来说说沙子是如何“顶天”的吧。

  芯片是现代集成电路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半导体元器件,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几乎所有电器设备都离不开芯片。芯片的基底是单晶硅材料。那么,单晶硅从何而来?这里提到了硅,你一定马上联想到含有二氧化硅的沙子。对!就是沙子,高纯度、高品位的白色沙子,即石英砂,是制造单晶硅的重要原料。

  制造单晶硅的第一步是得到粗硅,也就是把石英砂中的二氧化硅在1800℃的高温条件下用碳还原为单质硅;之后,将粗硅与氯气反应,得到液态的四氯化硅(SiCl4);四氯化硅经过精馏提纯后被超纯氢气还原,生成纯度较高的单质硅;最后,用逐步分段熔解—凝固的区域熔融法处理单质硅,就得到了高纯单质硅。

  这种高纯单质硅经过直拉—裁切—打磨—切片等工序,最终变成了特定尺寸的单晶硅片。单晶硅片再经过刻蚀、镀铜及封装等工艺流程,最终成为一枚枚可以大显身手的芯片。

  意外不意外? 惊喜不惊喜? 没想到吧, 沙子的贡献是如此之大,看来“一沙一世界”不仅包含着哲理,还蕴藏着不少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赵 菲

  715081175@qq.com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