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速推进高质量“世界工厂”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来源:广东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东,因素,分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26 12:38
张秀文 曾晓冬
“灯塔工厂”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2023年1月20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名单显示,全球“灯塔工厂”新增18家至132家。其中,中国(含港澳台)新增8家至50家,蝉联全球第一。从地区看,长三角地区上榜工厂达17家,珠三角地区上榜7家,京津冀地区上榜6家;从各省看,江苏省以上榜9家位居全国第一,广东上榜7家位居全国第二,安徽、山东均上榜4家处于全国第三;从城市看,苏州上榜6家居全国之首,深圳、广州均上榜2家,落后于合肥(4家)、上海(3家)、天津(3家)。分析显示,苏州“灯塔工厂”数量问鼎全国主要得益于四大方面举措——在工业技改、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吸引独角兽企业方面形成合力。建议广东借鉴苏州等经验做法,补齐“灯塔工厂”数量短板,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基本情况:广东省“灯塔工厂”数量落后于江苏,广深不敌苏州、合肥、天津、上海
(一)全球“灯塔工厂”的基本情况
“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遴选,旨在选出具有榜样意义的“全球工业4.0”示范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入选工厂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资料显示,“灯塔工厂”的名单公布从2018年9月开始,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均会公布一批入选名单,今次已是第十次公布名单,新纳入18家,其中8家来自中国。至此,全球现有132家“灯塔工厂”,其中中国拥有50家,持续蝉联全球第一。
(二)广东省“灯塔工厂”的基本情况
最新名单显示,目前广东省总计有7家工厂入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灯塔工厂”名单。具体为: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工业富联深圳龙华工厂、宝洁广州工厂、美的家用空调南沙工厂、美的厨热洗碗机顺德工厂、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纬创资通中山工厂。其中,工业富联观澜工厂是全球首座精密金属加工“灯塔工厂”,纬创资通中山工厂是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先进制造商,这2家工厂均为新上榜的“灯塔工厂”。总体而言,广东省上榜的工厂主要集中在美的(3家)、工业富联(2家)大型制造业集团,涉及制造业中的家电、电子及化工领域,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和中山。
(三)国内“灯塔工厂”的数量对比分析
分析显示,我国上榜的50家“灯塔工厂”主要分布在16个省(直辖市)及台湾(4家)。从地区看,长三角地区上榜工厂达17家,比京津冀地区(6家)和珠三角地区(7家)上榜工厂家数总和还多4家,成为我国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各省看,江苏以9家的数量优势问鼎全国,广东上榜7家位居第二,安徽、山东均上榜4家并列全国第三,北京、上海、四川均上榜3家,处于第四梯队。从城市看,苏州(6家)上榜企业仅比广东全省少1家,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合肥上榜4家位居全国第二,是广深上榜企业数量的总和;天津、上海均上榜3家,并列全国第三;广州、深圳、佛山、北京、长沙、成都、郑州、无锡、青岛均上榜2家,处于第四梯队。
苏州经验做法:在工业技改、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吸引独角兽企业方面形成合力
(一)从整体看,着力加速推进制造业企业升级改造,力争“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名片
2022年12月以来,先后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2023年实施方案》《加快培育地标型企业指导意见》等政策,在2022年完成“智改数转”项目5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3500家目标的基础上,2023年将再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3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2500家,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并推动12000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能力评估。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市在2022年提出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目标后,在2023年再次明确提出该目标,以获得国家层面相关优惠政策及国家相关产业基金、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的支持。
(二)从技术看,及时抢占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制高点,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新兴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苏州的主要经验及成效为:一是夯实政策及制度基础。苏州在2018年就提出“工业互联网”计划,先后出台《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方案》《“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创新提升行动》等系列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为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奠定政策和制度基础。二是丰富工业互联网运用场景。如,加快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仅2022年就已累计建成5G基站3.8万个,推动5G进工业园区,为互联网工业发展奠定运用场景基础。三是重视互联网工业基础研究。苏州已先后成功吸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信通院等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数量居江苏全省之最,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奠定技术基础。2023年1月13日,工信部公布《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江苏成功入选9个,位居全国第一。其中,4个来自苏州,仅比广东全省入围数量少1个。苏州下属的5个县级市在2022年也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数量占全国八分之一。
(三)从产业链看,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夯实“制造业智能化”基石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按国家统计局最新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性租赁、仓储和邮政快递、信息服务等10个大类。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生产性服务业已贯穿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各阶段,成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苏州的主要经验及成效为:一是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时间早、政策支持力度大。早在2014年,苏州已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在随后的8年多时间里,先后出台《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数十项政策,推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走在江苏全省前列。此外,江苏省也在2022年12月印发《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至全省发展战略层面,并制定“数智赋能”、“协同创新”等七大任务清单。二是试点创新释放服务业改革活力。2020年以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苏州工业园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省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服务业试点示范在苏州全面推进。同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2021年、2022年苏州共获评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62家,总数位居江苏省第一。苏州市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总数名列全国所有城市榜首。
(四)从地域看,把握独角兽企业落户二三线及县域地区新趋势,成为“潜在独角兽企业”之都
与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落户趋势不同,目前制造业领域独角兽企业已呈现远离北上广深的趋势,以降低用地、用工等生产成本。苏州举措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扶持政策力度大。在2022年,苏州先后出台《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在用地、税收、财政奖补、风险投资、担保融资、营商环境6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或便利,吸引独角兽企业落户。二是解决人才短缺痛点。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独角兽企业到二三线城市落户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苏州采用“人才飞地”模式,在上海、北京建立高端人才工作基地,助力独角兽企业实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苏州的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制定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对引领和推动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项目奖励,力度为全国各地市之最。2022年12月24日,研究机构长城战略咨询发布《2022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出现“洗牌”,呈现出“北上苏深杭”新格局,五城市共有418家,占全国的70.3%。其中,苏州的变化最为抢眼,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6.4%至61家,仅次于北京、上海。
对广东省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打造广东制造业智能化名片,力争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江苏省工信部门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江苏全省已推动3万家规上企业实施改造项目,其中1万家企业已完成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2023年江苏省制定再完成1万家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任务,力争在2024年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技改。对比之下,广东2023年工业技改目标为:计划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因此,建议进一步加码工业企业技改工作,重点关注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工作,力争早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技改。同时,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为契机,着力建设一批辐射全国的制造示范工厂,并在示范工厂培育基础上创建“智能制造先行区”,以获取国家层面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以5G等新一代新兴技术为抓手,推进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总体看,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从技术研发、服务供应商、标准体系、规模化推广四大方面入手。具体而言,一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商等政产学研多方力量通过建立5G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联合推进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二是支持基础电信企业、通信设备企业、工业企业等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各自主业,拓展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服务,培育一批既懂5G又懂工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力争主导全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的制定工作,完善工控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并加强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四是组织实施以企业5G内网覆盖为主、结合具体工业互联网应用的“5G+工业互联网”企业规模化推广,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三)以集群式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迈向高端
总体看,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具体而言,一是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依托孵化器、创新科技园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风险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合作联盟,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二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先进制造企业的服务网络,推动服务与制造两类企业产品、技术、设计、管理的协同创新,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四)“独角兽”与“专精特新”并重,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一是把握制造业领域“独角兽”落户低能级城市趋势,非珠三角城市应在用地、用工、税收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转移落户;珠三角城市应在营商环境、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实现研发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产品制造在当地的生产模式。二是做到“独角兽”和“专精特新”的两手抓。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人才、研发、金融等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城市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发挥国家和地方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协同联动,引导创新企业向“专精特新”、“独角兽”对标发展。三是要坚持独角兽发展与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同频共振。借助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科技力量,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效能;强化独角兽企业创新应用场景支持、首创产品的应用推广,高水平建设一批科创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
作者单位:张秀文为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曾晓冬为中国人民银行潮州市中心支行
(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