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十年回顾与展望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回顾,展望,见证
  • 发布时间:2023-08-26 12:40

  罗俊茯 张石波 罗慧娟

  【内容摘要】数字见证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最早的创新探索之一,从概念的提出到各类创新实践,已历经十余年。回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数字见证实践的风雨历程,可以尝试窥见我国招标投标制度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十年的发展脉络,结合新时代数字化发展趋势,会使得数字见证以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

  引言

  见证服务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最主要的公共服务职能之一。早在2012年,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现为广州交易集团建设工程分公司)就创新提出并开展“数字见证”实践,比目前所倡导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早了十年。十年间,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立和深化共享,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政策指引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见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回望过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激情岁月,重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化、数字化的历程,寻找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模式的灵感源泉,总结其中的得与失,可为公共资源交易探索创新活力。

  数字见证的起源

  (一)法治化与交易平台的诞生

  我国于上世纪初把招标投标方式引入工程承包中,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探索招标投标方面的法律规范。为强化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招标投标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得到落实,并持续得以完善和细化,招标程序也因此变得规范和透明。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随着新千年的到来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招标投标制度法治化、规范化新时代的到来。实操层面,国家纪委、发展改革委等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市场行为的动作,并加大对建设工程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招标投标管理全面纳入规范市场管理体系,各级监管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持续提高。

  与此同步,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孕育而生。自1995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开始筹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贯彻招标投标相关法律和规章要求,提供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交易全过程服务,促进交易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交易活动的效率和监督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同时,面对建设工程交易市场持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行业监管部门的新要求,各地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不断创新交易服务模式,开始探索并实践“见证”服务。

  (二)见证的出现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建设工程类项目规模急速增长。为配合行业监管部门对招标投标项目交易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以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后改为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多地招标投标交易平台,提出人工现场见证评标过程的服务模式,由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或第三方机构(如公证单位)对交易活动的关键过程进行现场记录、见证和监督。最初的见证服务只限于开标和评标环节,由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或第三方机构的公证人员在交易活动现场全过程见证和记录项目的开标、评标过程,并提供见证或公证报告。

  见证工作通过如实记录交易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告招标投标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对于督促市场各方主体依法开展招标投标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确保了交易过程的合法性,有效防止了交易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这一做法提高了交易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和公正性,规范了市场秩序,把交易活动倡导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变成了现实,也得到中央纪委和各级行业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人工见证的弊端和数字见证的探索

  我国城市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也是各地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项目交易量逐年上升的过程。以广州为例,据统计,2011年,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交易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随着增长趋势的确立,人工现场见证的方式逐渐难以满足项目过程服务的需求,见证质量不高、见证效率低下、见证标准不一、人力资源投入大等问题相继凸显。同时,传统“人盯人”的见证服务模式带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例如:专家评标容易受到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评标公正性受到质疑;见证人员与招标人(招标代理)、专家接触过于紧密,存在廉洁自律问题,岗位廉洁风险大;专家名单信息容易泄露;专家费在场内以现金形式发放被诟病;招标人(招标代理)通过提高专家费影响专家评标等。究其原因,传统的“人盯人”见证模式,行政监督、见证服务、代理服务汇聚一堂,既影响了专家的独立评标,又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由于一个项目需要全程配一名见证人员,对见证服务质量和人力资源投入都带来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物理隔离,数字见证”概念,为传统见证方式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数字见证的运用

  (一)广州数字见证的做法

  2012年,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出“数字见证”概念,即在专家评标过程中,项目监管部门、招标人(招标代理)和交易中心见证人员在评标过程中不再进入评标区,由评标委员会独立完成评标工作,有效防止了外界人为因素对评标工作的干扰与影响。同时,对专家评标全过程实行语音、视频全程直播,保证交易过程监督与见证服务质量不打折扣,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关键环节的廉洁风险。具体包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评标区内的影像监控、拾音设施、在线询呼、智能门禁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见证系统与场地监控系统、专家签到系统、专家管理系统、招投标交易系统、评标区门禁系统、电子评标系统等的数据对接;将原来采用“一个见证人员全程见证一个项目”的分散见证变为由数字见证人员集中见证多个项目,由评标室内“现场见证”转为在数字见证室“集中见证”;评标过程中,若发现异常行为,数字见证人员可在数字见证系统记录,并通过在线询呼设备对评标专家进行广播提醒,或通过录音电话与评标区内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

  数字见证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保障了评标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阻断了评标过程信息外泄的通道,降低交易活动各方主体暗中操控评标结果的廉洁风险,也维护了交易现场的工作秩序。同时,评标区外设置直播大厅,项目监管人员、招标人(招标代理)可在直播大厅全程见证评标过程,将原来由交易平台独家见证变为由交易平台、招标人(招标代理)、监管部门多方共同见证,提高了交易见证的公信力。交易活动开标评标全过程音视频资料按规定时限归档保存,方便监管部门调阅,实现了交易活动动态留痕、交易操作流程可溯、交易数据真实可靠、交易行为责任可究,为监管部门强化对交易过程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5年起,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数字见证由评标环节延伸至收标开标环节,将原来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项目收标和开标环节的现场人工见证,转为数字见证室集中远程见证,和评标环节的见证模式一样,数字见证人员可实时同步见证多个收标和开标现场,同时配合数字智能管理系统如开标倒计时软件等,确保数字见证人员能够通过监控系统关注截标时点等关键环节的各方交易主体行为。

  (二)各地数字见证创新实践

  自广州创新开展“数字见证”实践后,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纷纷学习和推广。十年间,数字见证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也涌现了许多创新尝试。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招投标领域场景应用 “智慧评标+智慧见证”,交易项目评审开始前,所有评标区域内的人员均佩戴精准定位终端设备,通过展示评审区域内人员行为轨迹,将传统的“人员跑腿”变为“信息跑路”。同时将数字见证融入智慧监管,“数字监管平台”一旦接到异常预警提醒,见证人员可结合事件的音视频数据开展处置判断,并记录现场情况,或到场处理,或通过预警事件协调处理机制,联动财政、发改、住建等监管部门即时察看、分析,处置各类预警信息,把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山东省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手第三方公司,在交易评标环节,打造人员行为轨迹管理系统,创新采用人脸识别定位技术,实现了对人员行为轨迹的实时见证,做到评标区人员的“物理隔离、数字见证”。该系统通过对接交易系统、影像监控、拾音设备等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评标专家评标过程的音视频和行为轨迹全程记录、动态留痕可追溯。同时,采用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见证系统,针对评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专家异常交流,设置预警点,自动发现,主动报警,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安徽省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评标室音频硬件设施记录评标现场环境,实时同步录音录像,采用“语音+异常声音预警分析”,对评标全过程高精准拾音和现场交谈内容智能识别,将语音实时转写成文字,对如“最好、合作多年、现在在用、挺好、以前做过、非常不错、实力强”等敏感词汇进行自动判断预警提醒,捕捉评审专家在评标时的倾向性言论,为预警分析提供基础。见证人员通过语音转写的预警信息,同步进行交易活动监听回放,实现预警音频、视频、转写文本三联动展示,构建对评标专家评标现场语音和行为的全方位监管。另外,评标现场的交谈内容语音实现了文本全程结构化存储, 通过文本检索功能可实现快速回溯和查询。

  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数字见证一体化平台将影像监控、拾音设施、智能门禁、在线询呼、电子档案管理等软硬件设施无缝对接,开评标区域与数字见证室音视频及交易数据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实时汇聚、全程监控、实时记录、动态反馈的“一张网”布局,开创了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服务新模式。

  江苏省无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实施数字见证中,项目负责人除可实时查看评标现场监控情况外,还可点对点查看每位评委的电脑界面,若存在异常行为可在数字见证系统记录,并对评标室进行广播提醒,或通过录音电话与评标区内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评审结束后,数字见证系统自动生成标准版见证报告。

  山东省邹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数字见证系统在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专业市场的同时,还可实现自动测量体温、自动核验身份、自动流转数据等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助力精准防疫。

  各地交易平台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把“数字见证”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运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服务效能的快速提高,带动交易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见证的效果

  (一)有助于降低交易过程廉洁风险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交易过程的见证服务无疑是把整个交易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不给心存侥幸的人任何想象空间。通过数字见证系统对交易关键环节全流程、全方位把控,行业监管部门可实现对交易活动线上监督,交易平台工作人员和招标人(招标代理)不需驻留评标室,只需在数字见证室通过音视频系统对评标过程进行在线服务和见证,保证了专家的独立评审,降低外部人为干预,解决了长期驻留评标室带来的廉洁风险。同时,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强化交易平台的见证职责,对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做提醒、记录、报告,交易平台作为交易监督管理的“传感器”和“报警器”作用显现。见证过程的数字化留存,为事后追溯评审过程、分析评审行为提供了真实、完整的依据,形成交易风险从源头发现到最终解决的闭环管理。数字见证系统与监管系统实现交易关键环节的数据共享并开展数据分析,可以收集和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关键环节信息,让行政监管部门实时查看和监督公共资源交易过程,这有助于行政监管部门及时发现交易过程中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应该说,“数字见证、物理隔离”,全面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廉洁风险防控水平,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二)有助于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见证将数字化技术与交易过程进行深度融合。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数字见证记录的交易过程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动态留痕、数据真实、不可篡改的方式保存和查看,确保见证信息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这进一步提升了交易平台为项目监管提供的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公正性。数字见证在专家评标环节同步引入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合法合规方面积极作用明显:使用数字证书实现评标专家身份认证、自助签到,有效杜绝专家名单泄密风险;利用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技术为交易关键环节提供身份验证和授权,确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也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专家使用电子签章实现评标过程资料和评标报告“一键签字”,提高了专家评标效率,减轻评标负担,同时专家评审操作实现留痕可追溯,也提高评标专家独立判断、独立操作电子化评标系统的水平。

  (三)有助于加快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进程

  数字见证的实践加快推动了互联网技术、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率先提出数字见证概念的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最大的受益者;其2015年获批国家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试点单位后,探索采用“全电子化”“半电子化”“无纸化”等多种手段逐步拓展公共资源交易的电子化广度和深度,全面实现了电子化交易和计算机辅助评标,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并完成了电子招标投标交易系统技术和功能的迭代更新。

  (四)有助于提高交易平台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对于交易平台来说,实施数字见证后,可明显看到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从传统见证工作中释放出的部分人力资源可投入交易活动的其他环节,有利于提升平台整体服务水平。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部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实施评标阶段数字见证后,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日均见证评标项目数量已提升近70%。同时,通过数字见证系统可实时了解评标室的使用情况,及时释放空余评标场所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平台场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见证人员提供多维度的预警提醒,进一步降低见证难度、提高见证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平台的运营成本。另外,数字见证推动了交易平台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对比传统人工见证模式下的见证标准不统一,采用数字见证后,交易平台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强化对交易关键环节的见证把控,统一工作标准,提升交易平台服务质量。

  数字见证的未来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连接桥梁,提供高效优质的见证服务有助于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持续深化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见证将成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资源共享和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简单的物理隔离向精准见证转变

  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5G网络、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了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和交易平台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数字见证将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实现从简单的物理隔离向精准见证转变。如四川成都市和山东滨州市应用精准定位终端设备和轨迹管理设备来跟踪监控交易场所内人员的活动轨迹,并在场内信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实时传输和协同交互,实现智能化信息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一方面提升了见证服务的精准度,实现场内无死角,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交易过程中包括专家在内各方主体的监管威慑力度,进一步降低暗箱操控的想象空间,初步实现由“不能腐”到“不敢腐”。

  (二)由机械式音视频记载向智能分析、提前预警转变

  伴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在数字见证领域的应用,交易平台能够在见证环节利用人机自然交互技术,实现交易关键环节的语音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数字信息,并进行识别分析,以对潜在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预警。如安徽合肥的智能语音识别和预警系统,已实现了对专家评标评审过程中敏感词汇的自动判断预警,捕捉可能出现的倾向性言论。这种智能的信息识别方式打破了传统数字见证只对音视频信息采取记录存档,如遇异常情况需人工调档回放的机械记录模式,真正实现对交易过程的关键信息实时监控分析并提前预警,可以说是有效融合了人工见证和数字见证的优点,在确保见证服务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见证服务的精准度,提高智能分析和实时预警能力。

  (三)由人工视频见证向AI智能见证转变

  电子化交易的持续深化将智能见证成为可能。如山东滨州的“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见证”通过见证系统深度对接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对交易过程相关主体的倾向性、诱导性行为进行评判、分析、预警和报告。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交易平台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交易平台将会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具有类人化知识学习、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智能化服务环境,使数字见证不再是简单的人工视频监控,而是能够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见证人员,实施智慧精准的见证服务,进一步释放交易平台的见证人力成本,提高见证的精准度和智能水平。

  (四)由监管盲区向敏锐感知转变

  随着数字见证与交易系统、监管系统的对接,交易平台实施的数字见证也从传统的开标评标环节拓展至项目交易的全过程,通过对交易数据归集、记录、监测、分析,形成完整的交易项目数字见证报告。在此过程中,数字见证系统将实现对交易过程各类信息系统如电子交易系统、评标系统、场地音视频监控系统、专家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的信息归集和整理。利用信息感知、知识表示、机器学习等物联网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数字见证将会成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归集、整理、分析的核心,通过对海量的交易过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交易主体的场内行为画像。基于此,交易平台能够充分以数字见证为抓手及时发现如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并为行政监管部门加强对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开展智慧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由集中统一见证向见证无处不在转变

  数字见证服务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责之一,受招标投标交易过程须在固定场所完成的限制,传统数字见证往往只关注在交易场所内的交易行为。随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步伐的加快,各地纷纷尝试探索远程异地评标,甚至出现专家在家中自行评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当交易活动不再受限于某个固定场所,数字见证也必将通过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转变,伴随着可穿戴、可网络连接、可信息传输等更加智能的见证服务设备的出现,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与数字见证的深度融合并不遥远,为更加智能化、不受空间限制的数字见证带来可能性。

  结束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浪潮中,数字见证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技术应用最集中、数据信息最汇集的核心场景,势必成为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未来,相信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仍会持续开展数字见证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提升数字见证精细化、便利化、智能化水平。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在数字见证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与海量信息同步而来的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因此对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管制度的制定须有充分的考虑,以适应现代技术的新要求,持续提高交易平台的风险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