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蓄势:盛会将带来什么?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大运,蓄势,盛会
  • 发布时间:2023-08-26 12:58

  文/本刊记者赵倩倩李莲

  跨越光阴与距离,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诞生后的60 多年,火种传递到了四川成都。东安湖畔的绚烂烟火将蓄积了三年的热情瞬间点燃,从成都都市圈到成都平原,从川东北到川西北,从川南到攀西,带着“初遇”的激动,川蜀大地张开身心,迎接这场青春盛宴。

  好事多磨,因为全球疫情形势影响,这场原定于2021 年的大运之约两次延期,迟至2023 年7 月才拉开帷幕。好事多盼,在宏观环境日趋严峻复杂,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的当下,人们对大运会的经济“杠杆效应”更加期盼。大运会能够为成都和四川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盛会“经济账”该怎么算?又该如何抓住眼前的机遇?

  盛会“经济账”要看长远

  如果单纯从盛会本身的投入产出来看,这笔账可能不是那么如意,甚至会让人有些失望。在成都获得大运会举办权之前,大运会先后在北京及深圳举办过。北京大运会的投入产出数据未公布,但根据深圳市审计局公开资料显示,第26 届大运会深圳共投入资金140 亿元,收入却仅有12 亿元,其中市场开发收入11.29 亿元,门票收入0.58 亿元,参赛费等其他收入0.23 亿元,捐助物资折旧收入0.07 亿元。将审视的维度拉长,不仅是大运会,部分奥运会看起来也是“入不敷出”。公开资料显示,如今多数国家和城市举办奥运会要投入的场馆建设和翻新、运营和安全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规模成本,保守估计大概是150-200 亿美元,而直接收入(包括国际电视转播合同分成、国际国内赞助、门票收入以及纪念品销售等) 约为35-45 亿美元。也就是说成本要超出直接收入100 亿美元以上。

  视野回到成都。为举办此次大运会,成都及全省坚持节约节俭可持续原则,但投入也不菲。新建场馆13处、改造场馆36处,仅是由华润集团承建的东安湖体育中心,仅拍卖土地的配建需求就投入了27.42亿元。曾任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部长的王惠,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介绍,为成功举办大运会成都将180 亿元投向了场馆建设。同时还投入提升改造交通枢纽、城市干道、重点景区,以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共打造60条特色街区,实施101个片区风貌整治。

  有投入自然期望有产出,从盛会直接收入而言,确实有些城市或国家看起来是“赔本赚吆喝”,但盛会“经济账”这样算是不是略狭隘?显然有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熊柴认为,“大型赛事对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在赛前阶段,影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较快拉动;赛中阶段,由于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集中涌入,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城市文旅、餐饮等产业拉动和城市形象快速提升方面;赛后阶段,则主要是集中在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发酵’方面,部分运营好的国家或城市,这些遗产甚至转化为永久标识,持续在发挥作用。盛会‘经济账’要看短期,但是还要、更要看长期。”

  对于本次成都大运会,长期研究区域经济的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大运会是西部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从大型赛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相关案例及成都实践看,本届大运会对成都及四川的影响不仅仅是短期的,还会因为前期的建设及后期留下的丰厚物质和精神遗产,对成都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盛会“经济效应”远超赛事本身

  将时间的刻度拉长,再次审视国内外举办体育盛会的城市或国家,可以发现,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像一场国际顶级运动会这样,给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格局重塑、对外形象提升带来这样突变性的跃迁、历史性的跨越。也无怪乎,顶级赛事被誉为重量级城市发展的“成人礼”。

  从国外来看,东京、汉城、悉尼、伦敦以及所在的国家,都是依靠顶级赛事实现在区域或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大挪移”。

  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使日本经济出现了持续的繁荣,被经济学家视作日本经济腾飞的“发动机”。日本将东京奥运会纳入收入倍增和国民经济增长计划,为举办奥运会扩建了城市,改进了交通网点,兴建了体育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极大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通讯业的强劲发展。世界闻名的东海道铁路新干线原定工期5 年,结果只用了3 年就突击完成。从日本GDP 增长率看,东京奥运会前的1962 年为7%,1963 年达到了13.2%,东京奥运会后的第三年、第四年,日本GDP 先后超过英法、西德,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无独有偶,1988 年的汉城奥运会,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亚洲四小龙”的跨越。1981-1988 年,奥运工程使韩国就业人数增加了33.6 万人,筹备奥运会带来了相当于70 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 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效应,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12.4%,韩国的汽车、电子、体育产品等在奥运会后出口大幅增长。

  1985-1990 年,韩国一举跃入亚洲四小龙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的大运会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借助1991 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经的“钢铁之都”英国谢菲尔德,实现了由工业城市向现代服务业城市的成功转变。谢菲尔德巅峰时期钢铁产量占英国的90%,为整个欧洲的一半。但伴随着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如谢菲尔德一般的传统工业城市开始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转型,经济严重衰退, 失业率在1982 年、1986 年分别攀升到15%、18%。在此背景下,谢菲尔德选择了一条以体育引领城市转型的发展路径,以大运会举办为契机,通过大型场馆与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促进旧城区改造、重塑城市形象,最终顺利脱胎换骨。1996 年英国政府授予其“国家体育产业城”的称号,世界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就在此诞生。

  从国内来看,这样鼓舞人心的城市发展跃升也不少见。

  北京奥运会筹办的7 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快速发展历时最长的一段时间。2001—2007 年北京GDP 年均增速达12.5%,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的11.2% 和北京1996—2000 年的10.5%,2008 年奥运会举办年GDP更是一举突破1 万亿元。同时,在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下,北京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奥运会筹办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 以上速度增长,服务业规模在奥运会举办的次年突破1 万亿元,率先在全国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奥运会的契机下,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奥林匹克公园由原来的边缘成为新中心,鸟巢、国家体育馆、水立方等,在赛后十余年时间里,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5 亿人次,至今仍是北京乃至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北京奥运会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奥运会举办两年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地处沿海的广州也是受益于盛会,实现了经济地理的重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州都是围绕老城发展,2010 年的亚运会摁下了城市布局全面升级的快进键。在6 年的筹备过程中,广州累计投资2200 多亿元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新开通6 条地铁线路,城市建设速度比原规划至少加快了5—10 年,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亚运会年均拉动广州GDP 增长0.56 个百分点。亚运会还成为广州“南拓”的重要棋子,催生了城市南部副中心,因亚运会而崛起的天河商圈、珠江新城商圈,至今仍展示着充沛的产业活力,推动着城市新功能空间的发展和优化。亚运会更形成了广州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高速公路等为主的全域交通体系,加速了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国际化进程。

  举办过第26 届大运会的深圳,尽管大运会的直接收入并不高,但作为深圳国际赛事的“处女秀”,大运会为深圳日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带来了长久红利。大运会的举办使得一片滩涂之地的深圳湾成为世界焦点,城区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的繁荣接踵而至,迅速跻身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战略区域。交通迎来加速蝶变。大运会申办成功前的2006 年,深圳地铁总里程不过30 公里,到2011 年大运会举办之时猛增至178 公里、位居全国第4。区域经济地理也在加速重构。借助大运东风,深圳龙岗城市化进程至少提前了十年,在短时间内清除了发展痼疾,成为深圳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大运会提速的不止是基础设施等面上的变化,还有产业升级、国际形象塑新等“肌理”上的嬗变。大运会为深圳带来了持续12 年的全民健身热潮,每年超500 场国内外主要赛事举办权,大运会之后深圳体育产业实现了成倍增长,国际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立体。

  不止于此,如果没有奥运会,富庶的伦敦东区现在依然是英国的“老大难”,没有马拉松,希腊的马拉松只是一个盛产茴香的小镇,再有因高尔夫闻名的圣安德鲁斯,以及现代网球之于温布尔登、橄榄球之于威斯康辛州、翼装飞行之于张家界、短道速滑之于七台河等。体育盛会带给一座城市或是一个国家的红利,远超赛事本身。

  大运会将为天府四川带来什么?

  自国外至国内,城市和国家在体育盛会燃烧的卡路里中快速蜕变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如今机会降临到成都、降临到四川,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大运会虽然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不能与国际足联世界杯、奥运会、欧洲足联冠军赛等相比,而且在新常态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幅度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赛事的各种影响也会不同程度得到体现。在众多影响机遇中,盛毅最看好四个方面的赋能:一是赋能文旅。利用大运会举办被国内外文旅企业和游客关注的契机,能够找到成都及四川文旅产业、尤其是薄弱环节文创产业,进一步突破的结合点。二是赋能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充分运用的大运会,必然会在多个领域影响和带动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催生新市场、新产业、新技术、新场景。三是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大运会将会贡献体育消费等澎湃动能,助力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国际化都市建设。四是赋能科技创新。体育及体育产业相关领域,既是四川当前产业发展潜力大和融合方式多的“风口”行业,也是亟需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发展质量、拓展需求空间的重点领域,行业的猛进也必然会赋能全省科技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更关注大运会带来的对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公园城市建设质感的丰富。“1949 年以来,成都的城市性质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由传统消费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转型,第二次是由工业城市向国内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转型,第三次是由国内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区域中心城市转型。通过此次大运会,借助国内外‘高能’媒体机构的聚焦报道,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和四川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更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公园城市是成都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可以将大运会后的场馆、场地及附属设施转化为体育公园,纳入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体系,以较完备的体育运动及建设设施,供各类比赛、训练以及市民日常休闲健身运动之用,将极大丰富公园城市建设的品质。”

  著名经济学家杨继瑞则更关注大运会带来的开放方面的溢出效应。“成都获得大运会举办权,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云集,但是与发达兄弟省份和部分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成都及四川对外合作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复合人才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有中外合作举办的独立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广东以色列工学院等,“中外合作举办的独立大学极大提升了城市的高等教育环境、国际消费环境和国际营商环境。大运会或将推动世界知名大学在蓉举办独立高校,这对成都、对四川、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等,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大运会的帷幕已经拉开,更多的可能还在书写。但眼前的机遇变现,还需实打实的举措。盛毅认为,大运会举办之后的一段时间,变现“注意力经济”应当是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持续举办以大运会为主题的活动、围绕大运会热点招商引资、深化与国内外区域合作以及强化“体育+”产业创新等,尽可能利用好这些机遇,才能将盛会经济效应最大化,写好大运火种在促进发展方面的四川故事。

  大运会是李宁、刘翔、苏炳添等诸多体坛超级巨星梦开始的地方,成都成就梦想,这个夏天会有更多的未来之星在天府四川升起。梦想也成就成都,相信在盛会效应的带动下,成都和四川也将实现更高质的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