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设计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 关键字: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中小学
  • 发布时间:2023-09-08 18:50

  赵伟伟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125)

  【摘要】在小学校园内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然当前学校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存在不足,若能借助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可帮助生命教育更好落地生根,本文从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心理健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目标、教育侧重点及教育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4-003-01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其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关注。但近年来,学生自伤和伤人事件屡见不鲜,。恶性事件背后反映的是生命意识的淡漠。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小小少年们也面临着许多挫折,这些挫折可能来源于学习上的压力、人际交往中的摩擦、父母过高的期待……“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往往导致“大问题”产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要教学生做“整个的人”。如若学校极端追求知识和实用技能,忽略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和尊重,则会增加青少年危机事件风险。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教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获得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1]。在小学校园内开展生命教育,是时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现有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常以在思品课、班会和学科渗透进行,尚未形成课程体系,存在不深入、不成体系的弊端。与此同时,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正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和生命教育有交叉共性,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导向之一。事实上,心理健康课程中本身也含有零散的生命教育主题。笔者认为,若能借助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可帮助生命教育更好落地生根,真正服务学生,现阐述观点一二,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一、心理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

  生命教育贯穿个体一生发展,在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传统小学校园中的生命教育常以学期活动、专题讲座或者班队课形式开展,并不能系统服务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教育效果也不深刻。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一门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学科,这就使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进行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鲜有设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组织生命教育时,有其独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2]。从心理健康的视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能够兼顾个体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发展,还能更加关注生命教育内容与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系统性则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设计的生命教育能以系列课程进行,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循循深入,认知逐级递进。综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既能够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实处,更好为学生服务,于学生而言也能获得的更大的成长与帮助。

  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目标

  纵观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论述,可将生命教育概念提取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提升生命的质量[3]。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生命教育指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色,笔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目标概括如下:

  1.认识生命:对小学生而言,认识生命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低年段学生对生死没有太多感知,而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开始思考生死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进行认识生命的课程设计,也要遵循这一年龄特征,对低年级,认识生命首先是能够了解生命的起源,对自己的性格、优劣势及其他内在心理特质有一个积极的、全面的认识;对高年级,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教师引导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的自我价值观,并激发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

  2.敬畏生命:对于小学生而言,敬畏生命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同理心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更多地看到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学会去处理它们,则可能 “敬畏生命”。该目标就要求个体学会尊重他人,与社会、家庭、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并增进主观幸福感。

  3.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不止有长度、宽度、更有高度。当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和敬畏生命后,就要求学生尝试设立人生目标和价值导向。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就体现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在生活中的耐挫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三、心理健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为课程目标所服务,在组织生命教育内容时,教师要将“生命”主题贯穿于教育内容。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注重三个生命教育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又要使得每一节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靠主题。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美好性,体感悟生命的美好;其次迁移到对他人、大自然生命的认知上,敬畏生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最后,培养学生学会合理规划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

  心理健康课程有其环节设置,每节心理课分为导入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环节。导入阶段目的为激趣与引入主题,教师可呈现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小游戏、小视频等形式的活动,引出生命教育主题,并创设积极、活跃的班级气氛;在转换阶段,教师将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和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实际与自身;工作阶段是一节课的主要阶段,需要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真正做到“学为我所用”;在结束阶段,教师要将本节课所学进行总结、升华,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由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复杂,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既要保证内容的具体化,又要使其有浓厚的“心理味儿”,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充分了解中小学生的兴趣点与需要,并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尽量使生命教育不显沉闷、说教。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同归殊途,无论教育者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要遵循“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致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最终帮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7, No.428,No.431(Z1):27-29.

  [2]李雅婷. 小学高年级学生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设计[D]. 山东师范大学.

  [3]张万霞. 让生命之花绽放——中小学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策略初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9):16-1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