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实践教学方案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06 16:26
王卫卫
(山东省临邑第一中学 251500)
【摘要】在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实际有较多的创新教学方法获得了有效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师方面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更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群体的学习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学习当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并且也更是能够在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践和锻炼。所以也就是有效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群体的课程素养。那么关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素养的培养也就更加重要,所以本文基于此,研究和分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实践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8-014-01
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究性,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敢于动手,积极实践,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理解掌握课本的知识。高中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深奥的化学公式、化学反应现象以实验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化学实验过程的操作、化学实验内容的观察了解化学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初步建立起化学学科的思维和逻辑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学科的认知,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
一、提高核心素养的意义
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知识,更是为了通过这门学科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如果单纯为了提高科目水平,就会把教学局限在只为学会知识的范围中,不能开阔学生视野,也不利于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内在的素养、气质。每个学科都一样,核心都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的第一层意义就是它的理论和含义,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是通过所学的知识感受其蕴含的道理、生活价值。所以说,无论哪种学科,核心素养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品性善良、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有用人才。
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关联的角度分析材料
宏观变式与微观探析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化学学科学习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若能将这一化学核心素养化为己用,必然能够在化学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宏观辨识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出发点,学生只有对化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才能真正进入化学学科的大门。而微观探析则是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它需要学生从分析化学材料开始进行建立。
以“物质的分类”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引导学生从关联的角度自主分析材料,从而提高自身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询问学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果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同学们觉得应该如何进行划分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便随之集中到该课的教学内容上。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这几个化学式,并要求学生从关联的角度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初步的观察与辨识中,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形态和特点有了一定的宏观现象认识。一段时间过后,一些学生指出了SO2、CaO为氧化物,HCl、H2SO3为酸,KOH为碱,Na2SO4为盐;还有一些学生则指出了CaO、KOH、Na2SO4是固体,HCl、SO2是气体,H2SO3是液体。显然,不同的分类结果是因为分类标准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事物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在这一基础上,我邀请了几位学生讲述自己的分类标准和思考方式,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
三、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探究量变质变规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更是得到了化学教师的关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而物质的变化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量变与质变既是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也是物质化学变化的表现。
以“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思想的渗透,以引领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强化学生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这一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自行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并归纳其中变化规律。在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后,大家指出了“元素号每加一,电子数也会对应加一”“除了最里面的一层,另外两层电子数最多为8个”“随着电子数的增多,非金属性越强,而金属性越弱”。在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后,因此适当地引入了“量变与质变”,并要求学生想一想它们与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整体看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了解到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有一个梯形的分界线,这对于学生认识变化的本质,掌握变化与平衡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为导构建模型
化学学科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一种能力,能够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使学生轻松地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化学推理的最直观的一种形式。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导向来构建模型,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推理和认知模型的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优势所在。
结论
对于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发展而言,重要的不仅在于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更是在于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之后更加有效的进行实践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扬. 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彭幼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3]罗幼玲. 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赵敏.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