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大流通”时代支点城市

  文|本刊评论员 编辑顾佳贇

  南京入选、舟山上榜、贵阳在列……近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纷纷发出喜报,盖因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通知》部署了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工作,确定北京、天津等24个城市为“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石家庄、太原等29个城市为“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廊坊、保定等49个城市为“功能性流通支点城市”。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部署、落实《“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举措。

  流则通,通则兴,货畅其流,市场才能兴旺,经济才能繁荣。从宏观来看,我国经济纵深广阔,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生产、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时空分布将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为更广的区域、更多的主体加入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创造了历史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商品和资源要素将可能更为分散,规模效益将会减弱。因此,需要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对商品和资源要素的规模化组织优势,同时推进区域间流通设施网络和组织运行方式协同发展。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对于相关入选城市是重大机遇。此次入选的102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皆是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等因素确定的。说是机遇,入选就意味着能够更好发挥相关城市流通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成为流通设施的集中载体、流通要素的组织中心、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的聚集区域,这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厚实基础。

  今天,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纵观京沪广的航空枢纽、成渝的西南交通枢纽、武汉的九省通衢、郑州的“米”字形高铁枢纽,铁路公路、航线航路、各种桥梁如血脉网络,流通支点城市的战略位置愈发凸显。只有串联流通支点城市,通过设施高水平联通、产销深层次衔接、产业分工紧密协作,形成骨干流通走廊,才能更好推动我国商品和资源要素顺畅高效循环。因而,每一座流通支点城市要服务所处骨干流通走廊,巩固扩大在相关商品产供储销中的比较优势,加强城市间、区域间产销衔接,提升流通组织能力。

  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关键在“支点”,要点在“大流通”。今天的现代流通,不是简单的物流,而是包括国内统一大市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等的大系统,必须从“大流通”高度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更好服务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而,每一座流通支点城市要优化商贸、物流、交通等设施建设布局,推动跨区域产业分工深化,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发挥流通促消费作用,同时促进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一方面要夯实“硬基础”。抓住数字化赋能机遇,改变基础设施不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情况,在畅通“大动脉”的同时,下功夫疏通“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优化“软环境”,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诚信体系,打破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壁垒,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服务。换句话说,每一座流通支点城市都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强化交通运输、金融、信用支撑,提高流通企业创新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

  “大流通”时代已来,加快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时不我待。唯有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才能以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