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造“声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合肥,产值,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4 10:15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安萌 编辑陈融雪
安徽将发展目标更新为——“‘十四五’期间,冲刺产值5000亿”。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于2013年落户合肥,是全国首个以“中国”冠名的AI产业基地。
十年来,这里已成长出科大讯飞、中科类脑等一批龙头企业。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声谷的发展目标为5000亿元产值。
十年磨一剑,中国声谷正持续奏响产业最强音。
先“声”夺人
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的招牌格外醒目——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无线蓝牙耳机,嵌入了临街高楼的墙体。
“作为我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核心位置,紧邻新桥机场、高铁南站,交通便捷,不仅是安徽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共建的高端平台,更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东方硅谷的重中之重。”合肥高新区经发局创新发展处处长王佳奇说。
据介绍,合肥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长期稳居第一方阵,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硬核的支撑下,中国声谷应运而生。
中国声谷的部省合作可追溯至2012年。是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安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文,成立部省项目领导小组,并明确每年召开部省联席会议,每5年签署部省合作共建协议。
按照规划,中国声谷核心区208亩、孵化区175亩、产业区 1200亩。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顺利签署部省合作新协议。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大讯飞等核心单位和企业全球领先的语音、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中国声谷的发展可谓乘风而起、先“声”夺人。
在诞生之初,中国声谷就创下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由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安徽省)合作共同推进一个细分产业发展的机制;中国第一个由工信部批准建设的“中国”字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全国首创、由安徽省政府出台以产业园命名的专项支持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声谷的英文名称是“China Speech Valley”。
对此,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软件服务业处处长余要火表示,“China Speech Valley”,用“Speech”而不用“Voice”,就是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传递我们为人类美好生活共同做出努力的美好景愿。
站上“C位”
将谈话内容实时转换成文字的办公电话,实现视听同步的双屏翻译机,能实现语音控制的智能激光笔……在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大批与声音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受到追捧。
而这些产品来自多家不同的安徽企业,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中国声谷。
“‘从0到1’获得的感受,远比‘从1到100’来得更加深刻。” 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毛媛媛表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声谷的“产业音量”越来越大。
据介绍, 2020年底,中国声谷实现“入驻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双千”阶段目标;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在长江沿线重点建设中国声谷;2022年11月,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上榜。
中国声谷一举站上产业“C位”,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据王佳奇介绍,2013年和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合肥市按照1:1:3的比例配套共4.8亿元语音专项资金;2015年和2016年,安徽省战新基地及各级财政配套资金5亿元;从2017年开始至今,依据安徽省发布的《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安徽省、合肥市每年分别拿出2亿元、6亿元,合计8亿元支持中国声谷建设。
此外,合肥市为支持中国声谷做大做强,还设置了5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
“目前,一期10亿元基金由安徽省、合肥市及合肥高新区按20:40:40的比例出资设立,已于2021年底完成投资,带动社会资本56.14亿元。”王佳奇说。
中国声谷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集聚。
比如,于2018年9月奠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就围绕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致力于扩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体量。
2022年,合肥高新区开启建设“科大硅谷”,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资源组建全球校友事务部,广泛联络国内知名高校校友会,形成联络和项目推荐机制。
“中国声谷的腾飞带来了四点启示。一是要坚定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发挥集群集聚优势,占据产业链高端;三是要主动对接重大需求,拓展场景化应用;四是要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营造最优质环境。”合肥高新区经济贸易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沈颢总结道。
枝繁叶茂
梳理中国声谷的产业发展,科大讯飞几乎是一个必谈的案例。
20多年前,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刘庆峰带领十几位年轻人创办了科大讯飞,一头扎进语音技术的开发中。“我们当年选择留在合肥,就是因为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体系,可以踏实走好我们认定的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2020—2021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白皮书》显示,科大讯飞以60%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从“拓荒者”到“领军人”,科大讯飞在中国声谷实现了蝶变,并引领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崛起。
在刘庆峰看来,仅有几家领军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千千万万细分行业的专家加入创新队伍,才真正能掀起各行各业的智能革命。
在智能语音赛道上,科大讯飞通过打造技术能力开放平台,构建开源生态,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中国声谷,共生共享共荣。
与科大讯飞一样,中科类脑也是依托中科大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
中科类脑董事长刘海峰深知平台的重要性,他打了个比方:“平台就像是一个厨房,基础算力是厨灶,海量数据是素材,机器学习算法是调料,开发者是厨师。只要进入厨房,所有材料都是齐全的,厨师能轻松使用,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中科类脑现有包括院士在内的科学家,科研队伍46人,研究生有近500人。
“中科类脑的使命是推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要把实验室里的创新性技术,真正孵化到产业中,用市场机制推动科研创新进一步突破。”刘海峰称,“希望通过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顶天’和中科类脑面向产业的‘立地’,形成双轮驱动的状态。”
冲刺5000亿
7月21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转发《关于开展支持中国声谷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前置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此前一个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的《加快场景创新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打造世界级语音互动场景高地。
该《方案》明确,要引导支持中国声谷的企业开展机器声纹诊断、人体体音诊断、语义理解等技术创新,建设语音开放平台、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平台、自然语言处理开放平台等技术开放平台,聚焦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形成安徽特色智能语音解决方案,完善“AI+AK”(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链。
按照安徽省政府《中国声谷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的要求:到2023年,中国声谷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入园企业1500-200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0家,上市公司5家。企业研发上市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创新产品达到4000项,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产计算机年产200万台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中国声谷入园企业已超2100家,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显然,在入园企业数量和年营业收入上,中国声谷已经达成目标。
2023年对于中国声谷来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亦是新十年的开局之年。
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声谷建设发展,要求“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中国声谷政策、只增不减。针对中国声谷的发展势头,安徽将发展目标更新为——“‘十四五’期间,冲刺产值5000亿”。
“锚定未来、持续奋进,首先要积极争取第三期部省合作协议,将中国声谷品牌擦得更亮。”王佳奇表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的协议,中国声谷第三期部省合作协议将于2023年秋季签署。
王佳奇称,期待安徽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继续给予每年专项政策资金支持,即安徽省财政每年拨付2亿元,合肥市财政配套6亿元,专项用于人工智能项目的双招双引上。
据介绍,中国声谷还将建立人工智能项目双招双引考核激励机制,将专项产业政策资金用在人工智能领域新项目招引上。
此前,安徽省长王清宪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就中国声谷“十四五”发展进行深度谋划时提到,要以未来的、世界的眼光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用更加市场化的路径集聚各类创新的要素资源,“多链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未来,中国声谷将在全球发展的大坐标找准定位,乘势而上、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