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力跨省都市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安徽,都市圈,发展
  • 发布时间:2023-11-03 20:45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

  淮北、宿州加入徐州都市圈;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黄山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成员,宣城也在谋划“梅开二度”,申请加入杭州都市圈。

  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期印发《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设施互联、开放共赢、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要求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主动对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功能疏解;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联动发展,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此前在8月下旬,杭州“官宣”杭州都市圈规划获国家批复。杭州都市圈成为继南京、重庆都市圈之后第三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根据规划,杭州都市圈包括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安徽黄山6市全域。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表示:“《意见》既是推动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总部署,也是任务书和施工图。”

  “安徽顺应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跨省入圈’,主动融入周边都市圈的城市分工体系,借助于都市圈更为完善的产业、创新、人才等优势资源,在激发安徽自身发展新动能的同时,破解行政边界约束,推动经济跨界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合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曹贤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借力发展

  9月,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博望分校又将迎来一批新生,这所由南京和马鞍山两市跨省合作办学的学校已走过3年。自2021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来,两市之间类似的“牵手”项目不断落地。

  两三年间,江宁-博望、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开发区、和县-浦口、花山-江宁、当涂-高淳等地先后签订合作协议,南京与马鞍山毗邻片区不断加速融合发展。马鞍山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亮眼表现,正是安徽城市主动融入跨省都市圈的一个缩影。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省份,安徽在“融圈进群”方面频频出招。统计显示,安徽省内16个地级城市中已有7个城市实现“跨省入圈”:皖北的淮北、宿州加入徐州都市圈;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黄山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成员,宣城也在谋划“梅开二度”,申请加入杭州都市圈。

  苏浙三大都市圈中规划最早、对安徽城市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南京都市圈。2021年11月,马鞍山官方微博账号在发布一则“友情提示”时,特别指出“南京是省外”,这一幽默表述再次引发网友对“徽京一家亲”等话题的热议。

  安徽与江苏历史渊源深厚,近些年,安徽东部一些城市居民到南京买房、工作已是常态。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跨省都市圈,安徽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支持相关东部城市第一时间“入圈”。芜湖、滁州、马鞍山三市,经济总量和人均值等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在安徽省内名列前茅,其中芜湖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第二,仅次于省会合肥,这些安徽城市成员的加入,让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为强大的基础。

  如果说安徽东部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是水到渠成,那么徐州对皖北城市则是转型道路的引领者。从地图上看,宿州、淮北“犬牙交错、同望徐州”,两市到徐州主城区的直线距离比徐州到省内其他城市主城区还近。从发展阶段看,徐州通过一系列新旧动能转换,摆脱资源依赖,从过去“半城煤灰一城土”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而皖北城市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2021年11月,安徽省官方表态: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

  最新公布的杭州都市圈6市,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2022年GDP总量达3.97万亿元,与南京都市圈不相上下。

  《意见》提出,推动黄山、宣城、池州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早在2018年,杭州在有关规划中,就将安徽宣城、江西上饶和景德镇市3市列为考察成员。2020年,宣城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距离“入圈”一步之遥。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的宣城,如果得以融入杭州都市圈,可谓左右逢源。

  在此次《意见》发布之前,黄山、宣城、池州3市已经与杭州都市圈内城市共同谋划了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不是城市发展的最优选择,借力显得非常必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说。

  多城驱动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安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意见》? “原因就在于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意见》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要求贯穿全篇,提出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曹贤忠分析。

  “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融入得越深入,获得的红利就越大;链接得越紧密,发展的势能就越强。”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多次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对安徽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好邻居”和“合伙人”对安徽的重要性: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个数比2018年增长50.7%,实际到位资金超过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3652.1亿元,占外省投资的56.2%。

  《意见》在“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板块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加快安徽长江城市带、省际毗邻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

  一些关注安徽发展的人士看到安徽“跨省入圈”的大手笔产生了两个问号:一是支持省内城市分头融入沪苏浙都市圈,不在意变成“散装安徽”吗?二是支持芜湖等城市向跨省都市圈借力,打造区域副中心,这与打造合肥强省会是否矛盾?

  业内专家认为,安徽的“散装”有历史因素。安徽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较大且经济联系较弱,长江淮河将全省分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块,但按方言文化和经济版图,则可以自北向南分为淮河经济带、皖江经济带和徽州经济带。总体来看,安徽过去长期缺乏一个能够辐射全省的经济中心。因此,自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做大做强省会合肥成为安徽发展的一条主线。

  曹贤忠认为,眼下合肥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增长极,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合肥仍面临不少压力,其辐射力、影响力与上海、南京、杭州尚不能相提并论,与省内周边市县的协同发展还不够充分。此次安徽发力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亦是合肥进一步崛起的良机。“强省会与强都市圈如何协调发展?对安徽省和合肥市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合肥与其他城市的功能分工、产业链和创新链分工,实现强都市圈基础上的更高能级的强省会,更好地发挥合肥在省内的核心引领带头作用,还要建立健全省会与其他城市对接都市圈发展的协同体系,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曹贤忠说。

  “事实上,强省会战略具有较浓厚的行政力量主导色彩,随着合肥发展阶段的不断深入,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转为溢出效应,芜湖在此过程中由于自身科创能力不断提升、制造业基础较好,获得了较好发展,与合肥差距不断缩小,具备了打造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多中心比单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多副中心城市,正是安徽省整体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曹贤忠说。

  2023年2月,安徽印发《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芜湖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后,“芜湖发布”发文指出:经济强省的发展不完全依靠省会“一城独大”,而是得益于双城驱动甚至多城驱动。

  “一个副中心还不够,省内南强北弱格局还未得到改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沪苏浙都市圈跨省扩圈给了安徽主动‘散装’出击、培育更多强市甚至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打造多城驱动格局的机遇。”曹贤忠说。

  全面“融圈”

  在借力发展方面,《意见》的谋篇布局不仅仅在长三角,而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提出:强化与武汉、长株潭、郑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支持合肥、铜陵、安庆、六安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等等。

  “近年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的引擎带动作用仍旧强劲,客观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说。安徽一边借力于长三角“合伙人”,一边牵手中部地区城市群,做的正是连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打造“大通道大枢纽”的大文章。剑指这一目标,《意见》明确提出,安徽将着力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实现长三角与中部地区高效联通。支持合肥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等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行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宪分析,跨省级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都市圈,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举措之一。

  2021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破除利益藩篱和行政壁垒,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指出,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城市间的要素联系紧密程度、同城化机制的完善和顺畅运行,成为新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正是都市圈城市融合发展、跨区域融合开发、互利共赢的制度创新关键。

  曹贤忠认为,对安徽来说,四面出击、主动“入圈”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充分借助内生经济去实现全面“融圈”。“安徽城市要发挥自身科技创新和劳动力富集比较优势,融入都市圈的科技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力从业技能水平。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建立健全融入都市圈的机制,对标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管理标准、制度体系,不断优化自身治理能力和营商环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