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向城市“共栖”之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覃柳笛

  “本次艺术季的主题更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安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伍江说。

  在一二九操场奔跑、在“三好坞”爬石碑、在西北食堂觅食、在西北三楼钻洞、在秋天惬意地享受凉风……在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以下简称“SUSAS 2023”),展品《同济大学精灵志》记录下了黄鼬一年中在校园的出没轨迹。这座位于上海内环圈的校园还有许多精灵:刺猬、赤腹松鼠、红喉姬鹤、白喉矶鸦……

  近期,SUSAS 2023在徐汇滨江穹顶艺术中心开幕。此届展览以“共栖”为主题,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

  SUSAS 2023学术委员会主任伍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天做艺术季,我们又向前迈出一步,生态环境不再仅被理解为自然绿色空间,它更应是各种生物相互共存共栖的空间。”

  展现城市秘境

  《同济大学精灵志》汇集了同济多学科师生在过去数年间于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方面的协同创新研究成果,通过“精灵数据之源”“鸟虫鸣声之谱”“鸟兽分布之图”“鸟类进化之树”“兽类行踪之迹”“校园优化之路”六大模块与生动视频,展现同济校园精灵的时空分布图景,探讨野生动物友好型校园发展路径。

  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艺术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定位为“城市即展场”“空间即作品”“艺术即生活”。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希望我们遍布在全市的20个展区,能够为市民提供一种美好的体验,形成上海的记忆,让市民和城市、自然的关系更为融洽,使城市成为世间万物温暖安全的庇护之地。”

  上海是世界上湿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沿海的滩涂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和停歇地,城市中大片林地绿地、河流湖泊和农田,组成了生态斑块,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其中,长江河口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鸟类庇护所之一;以淀山湖为核心的淀泖湖荡群是典型的江南湖泊湿地,古人以桑基圩田范式作为典型的治水智慧,形成错落有致的田园村落,塑造了江南“与水共生”的人居典范;金山三岛是上海本土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大金山岛共有植物304种,其中60种为陆地濒危的植物。

  位于徐汇西岸的SUSAS 2023主展馆被称为“白猫”,由原白猫洗涤剂厂库房改造而成,集中展示了四个板块的70余项室内展品。

  “白猫仓库从最开始规划就一直有争议。它应该保留还是拆除?通过这次空间艺术季的契机,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留下这种工业遗产的痕迹。”主展馆改造建筑师袁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白猫”一楼的空间展览主题被命名为“风水土灵·生境空间”:空间内包含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室内本地植物群落花园、一个沉浸式“生态客厅”以及数个与绿植融为一体的科普展览和艺术装置。

  策展人之一董全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希望构造一个兼顾生态功能性、科普教育性、艺术美观性和生活实用性的室内生态复合空间,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态特征,和观众一起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未来。

  上海正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那些在徐汇滨江建设过程中被侵占了生存空间的“紫云英们”,正在这个展览空间中摇曳生姿。

  远离水岸城市“千城一面”

  2023年中秋、国庆连续8天的长假刚刚过去,国内众多旅游城市都传出当地来了“1亿人”的笑谈。以上海外滩为例,为控制人流过度聚集,外滩滨江的公众休憩长椅在节前已被围栏“封存”……

  肖知晓正是在这个假日带着新婚妻子来上海观光,他坐在浦东环球金融中心91层的粤菜馆窗前,悠闲俯瞰浦江两岸夜景。“本地朋友推荐的线路,在这里吃饭可以看到十里洋场、万国建筑和外滩灯光秀,饭后在贯通两楼的天桥上散步,也能近距离感受风光,完全避免了人挤人。”肖知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然而,无论是打卡式网红化旅游,还是“绅士化”观景,都已成为未来城市水岸发展的威胁。

  SUSAS 2023中,意大利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穆尼奥斯(Francesc Mu·oz)带来的作品,解析了欧洲水岸的城市特征逐渐走向同质化这一过程。

  该过程自1975年起逐渐演进,明显参考了美国巴尔的摩港口的城市再生计划。在所有案例中,昔日的工业港口已被公共空间与消费娱乐所取代,水岸也因此成为了一面反映城市变革动态的明镜。

  全球旅游业崛起,导致外来游客对本地空间的使用频率与强度成倍提升;每一寸公共用地都在相互竞争,空间功能专门化与空间语义简单化,共同导致了“庸常都市化”的局面。

  城市水岸不仅是城市当下的景观,也是城市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三大主要风险正严重威胁着城市水岸空间:首先,消费主义与观光打卡所带来的高度专一化使城市显得千篇一律;其次,“绅士化”等社会现象导致部分城市居民遭受排挤;第三,气候变化已经对城市滨水区域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对全世界而言都是极大挑战。2023年,全球气温不断创下纪录,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提醒在城市建设中,要更好地遵循自然规律,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韧性。中国传统的营造思想中一直强调与自然相融合,这种理念也与新生态观和环境观相契合。

  “本次艺术季的主题更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安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伍江说。

  在SUSAS 2023中,来自西班牙的艺术家曼努埃尔·布兰科(Manuel Blanco)通过影像,展示了一项关于城市中可见和不可见的水系统如何影响生活的研究。虽然这项研究最初是在西班牙进行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其极具参考价值。

  上海正是在与海潮恒久的较量中,历经沧海桑田,完成了从长江入海口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转变,并因此同时具备世界级河口海洋湿地城市和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双重特征。

  21世纪大都市需共栖

  SUSAS 2023采用了“1+6+13”的展览结构,在多个层面上体现了“共栖”的概念。

  “1”代表主题展区,包括白猫库房室内主题展和室外覆盖峰谷路到白猫展区的5公里滨江岸线;“6”代表六个重点样本展区,集中展示了上海正在建设的五个新城以及长三角示范区的案例;“13”则代表了来自上海各个区县不同社区的实践案例,突出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在过去十年里,艺术季一直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质量,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今年的主题‘共栖’更进一步聚焦生态问题,反映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目标。”伍江说,“整个展览就是‘共栖’的一个具体化的呈现,它不仅指观展过程,更是对‘共栖’理念的实际体验和实践。”

  对标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其总体城市规划中都在强化生态导向,将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体现出21世纪国际城市的国际责任和国际担当。事实上,“生态”也是上海历轮城市规划中一以贯之的主线。

  “如果纽约是20世纪大都市的代表,上海应该就是21世纪大都市的代表。我们希望让上海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除了具有高强度开发能力和高密度生活方式,更要具有建立在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共生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袁烽说。

  近十年来,上海西岸地区经历了巨大变革。2015年,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同样在徐汇滨江举行,当时,此处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众多工业遗址都是长满杂草的荒地;10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地标,也成为了上海人无法抹去的新城市空间记忆。

  SUSAS 2023主策展人李翔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文化事件的发生为这里聚集人气,让大家能够关注西岸。”徐汇滨江西岸已由一个边缘地带的工业区蜕变为拥有众多艺术馆和博物馆的聚焦地。同时,徐汇滨江作为黄浦江滨江贯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启发了整个上海黄浦江沿岸的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增加。

  从诞生伊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能够反映和宣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主要思路。回顾5届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能够看到上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重要命题的发展和传承。

  在SUSAS 2023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充分肯定了上海对于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意义:从城市更新到城中村改造,上海将美好生活融合在美丽城市的建设中,并达到更高的艺术境地。希望借助空间艺术季的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和行动向全国推广、向世界展示,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