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该承担记录新时代的历史责任,做好现代的写实题材,并且用人民接受、认可的艺术形式来讲中国故事。纪录片《五台山》从创作之初,就确立了用这样的表达手法,来展现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之美。纪录片《五台山》分为上、下集,每集25分钟,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统筹策划,山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组建创作团队,历时一年时间,精心摄制完成。
本片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紧扣世界遗产五台山的保护、传承、利用的主题,采用正在进行时的纪实方式,运用多种拍摄手法,将宏大历史叙事与感人个体故事相结合,全景式展现五台山的活态保护和探索实践,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用以事带人的方法,讲述普通人的所做、所想、所愿,展现中国人民如何一代接一代保护世界遗产,传承文化血脉。
上集《清凉世界》,以五台山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保护为主题,从地质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和植被保护、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表现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之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体现五台山在文化景观融于自然中的探索与实践。
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清凉气质,华北地区的最高峰“叶斗峰”就在这里,清凉也是僧人修行静心的理想环境。在《清凉世界》中,我们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把五台山独有的气候地理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展示出来,并介绍它特有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植被特点。常年在山上巡查的地质工作者、臭冷杉森林护林员、气象站监测员、古树保护专家等,他们的故事都是平凡工作岗位的小事,但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一点一滴的小改变,才能汇聚巨大的能量,这也是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能完好保护至今的重要因素。
下集《智慧之光》,以五台山文化景观的传承利用为主题,以五台山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承为核心,从文化和美学角度,讲述佛光寺数字化保护、汉藏佛教音乐传承、石刻技艺传承、古籍文献保护等方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故事,刻画了五台山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之美,展示了五台山的文明守护历程,体现了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台山由多种文化元素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五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来者,都通过自己的方法来保护、传承这座世界遗产,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用讲故事的表达方式,用现在进行时的语态,通过当下人们的眼睛去观察这座历史悠久的高山。古建专家孙书鹏修复大白塔的故事是下集《智慧之光》的一个主线索,通过他们的工作,反映多年来在五台山保护和研究等方面的传承。孙书鹏历经了大白塔的3 次修复,他的经历正是我们国家在古建保护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
该片在文稿推敲方面是一大难题,我们在表述的角度上做了很多的调整,较为客观地展示了五台山的当下形象。在五台山环线徒步的故事中,我们有这样的表达:“千百年来,人们在五台山与自身对话、与天地对话,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在五台山建筑布局的故事里,我们这样总结:“五台山寺院群以独特的山地建筑营造理念和寺庙园林理法,因山就势,相地合宜,运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佛寺建筑与自然地貌完美交融。”将过去到现在五台山的价值和人们活动的意义融合到纪录片中,提炼符合当下社会价值的精神内核。
本片的很多场景也经过精心设计,上集通过徒步行走者的眼睛,观察五台山五座台顶的地理地貌、中轴线特点,下集通过大白塔修缮的事件线索,勾连五台山文化传承的各个方面。例如,浙江大学教授李志荣在佛光寺下的默默注视,仿佛是她与林徽因之间的时空接力。佛光寺从发现到被保护再到数字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这也是几代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样的留白表达,也用在了故事与故事之间的串联中,四季更迭、日夜交替、晴雨转化等,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
文化类纪录片最后的落脚点是对文化、社会、现实的透视、提炼、表述与发现,是对社会与时代精神的深度挖掘。我们希望通过手中的镜头,通过一个个当下发生的生动故事,把五台山的自然和文化之美,留在观众心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