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凤凰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凤凰,完美,碎瓷片
  • 发布时间:2023-12-03 14:59

  文 朋朋哥哥 图 蘑菇桶

  大缸里的碎瓷片

  首都博物馆里藏品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文物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瓷器——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为什么说它特别呢?因为它是由48 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这样一件并不“完美”的瓷器却被评为了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要从20 世纪70 年代讲起。

  1970 年的一天,钟鼓楼旁宝钞胡同的施工现场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据考古队员们回忆,当时人们先是发现了一个大缸,缸上扣着一个铁锅。铁锅的尺寸刚好卡住大缸,相当于给大缸配了一个盖。人们掀开铁锅,发现缸里有大量的瓷器残片。大缸、铁锅、瓷器残片,这些东西怎么会放在一起呢?原来这里以前是一个窖藏。所谓窖藏,指的是遇到战乱时,主人会把家里的贵重物品藏在容器中,埋到地下来保存,一般藏的是金银等珍贵且体积不大的物品。可是这家主人藏的却是瓷器。主人对瓷器的珍视引起了考古队员的兴趣。

  大家花了很长时间,把散落的瓷器碎片分类整理。其中青花瓷的碎片有48 块,碎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文物医生”们经过反复清洗、拼对、粘连,最终成功复原了这件瓷器——青花凤首扁壶。

  为什么凤首扁壶会得到“镇馆之宝”这样的“待遇”呢?原来,当时我国文物界对青花瓷起源的时间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青花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才有的,而这件凤首扁壶的出现,把青花瓷的出现年代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它的样子

  下面咱们一起看看这件凤首扁壶吧。

  这是一件盛装酒水的日用器物,整体是扁圆形的,高18.7 厘米,口径4 厘米。壶的出水口叫流,造型是昂起的凤首,凤凰的鼻子上还顶着一枚宝珠,水就从凤凰的嘴里流出来。另一侧的柄,也就是把手。被做成了凤凰尾巴的造型。流和柄之间是凤凰的身体部分,可以看出凤凰正在茂盛的缠枝牡丹丛上展翅飞翔。整件文物从正面看是一只扁壶,从侧面看又好像有一只飞翔的凤凰正在穿越牡丹花丛,构思非常巧妙。这是一个经典题材,叫“凤穿牡丹”。

  这件凤首扁壶的纹饰巧妙,造型也独特。我们通常见到的壶都是圆鼓鼓的,但这件却是扁扁的。其实它的造型源自游牧民族常使用的皮囊壶。这种形状的壶容量大又便于携带,游牧民族用起来正合适。但实际上,蒙古人一开始是不使用陶瓷制品的,同学们可以想一想,需要骑马出门的话,带着瓷瓶和瓷壶方便吗?

  显然它们是不方便携带的。

  生活在马背上的人们更喜欢使用结实耐用又方便携带的器皿,而陶瓷不禁磕碰,自然不是首选。元朝政权建立后,蒙古人从游牧转为定居,这时候才开始烧制陶瓷。凤首扁壶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所以,它既是一种制瓷工艺上的创新,又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重要物证。

  “双胞胎”的首次会面

  刚才说了这么多,你一定对凤首扁壶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我们的故事到这里还没讲完哟!1999 年,新疆伊犁地区也出土了一件凤首扁壶,虽说那件瓷器出土时还算比较完整,但很可惜壶嘴和壶柄已经残缺了。

  讲到这里,我要问问各位同学,你们知道凤也有性别之分吗?其实呀,传说中凤是有性别的。伊犁出土的那件瓷器上的纹饰是一只雄凤,而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瓷器上是一只雌凤。2009 年3 月,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览,这是两把壶“重见天日”后的首次相聚。经过专家鉴定,它们同样是“元代制造”,也都是在景德镇烧制的,而且极有可能是同一窑烧出的一对壶。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年这两把壶有可能同时被烧出,又一起到了北京。但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一把留了下来,另一把辗转到了新疆伊犁。然后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一把在北京出土,一把在新疆出土。因为一场展览,失散了几百年的一对“双胞胎”终于相聚,这可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