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纺织忙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纺织,服装,设计
  • 发布时间:2023-12-03 15:09

  文/ 朱雯文

  古代也有“服装设计师”

  一说到原始社会,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身披兽皮、树叶的原始人。不过考古发现证明,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古人的着装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讲究”。

  2019 年以来,在河南省渑池县丁村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采集到了一些小口尖底瓶的陶片样本,你能看到在陶片内侧有许多平纹织物的痕迹吗?这说明,至少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最原始的纺织技术。

  不仅如此,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其他多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骨针、骨梭、纺轮、纺锤甚至原始织机等一系列原始纺织工具。骨针可以用来缝合兽皮,石制、陶制的纺轮和纺锤可以用来纺线,骨梭和原始织机则可以用来织布。

  随着人们对纺织技能的熟练掌握,葛、麻、蚕丝和羊毛等都成为优良的纺织原料被人们加以利用。用葛藤茎皮的纤维织成布,再做成葛衣,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最常穿的衣服,它透气性强,适合在夏日穿着。用昂贵的蚕丝制成的丝绵保暖效果绝佳,成了贵族们御寒的首选。而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棉花等作物,在宋元时期才逐渐广泛种植,棉袄等服装随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当时人们的“潮流服装”。

  有了各种各样的衣料,心灵手巧的“服装设计师”还会赋予衣服的式样、颜色各种变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多种多样的服装。

  经纬之间的小秘密

  和其他织物相比,丝绸的织造工艺复杂、流程烦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能靠心灵手巧的纺织工匠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手工制作。

  要理解丝织工艺其实不难,秘密就在“经纬”二字。经线、纬线不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吗?其实,经线、纬线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纺织工艺中的。

  工匠们把制作好的丝线分成两组,一组被称为经线,再用与之垂直的另一组——纬线在经线中上下穿过,无数条经线、纬线交织之后,就变成了平面。为了让经线能够固定排布,方便后续编织,工匠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完成,各种纺织机由此诞生。考古研究发现,有5000 年历史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原始织机存在的痕迹。

  说起织机,就不得不提代表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最高成就的汉代提花机了。这种织机体积特别大,因此又被称为“大花楼”。那么,可以被称为“楼”的织机主要织造什么衣服呢?居然是皇帝的龙袍!

  “大花楼”顶部的提花装置是整个机器的核心,它能够控制不同组经线的起落,从而编织出“设定”好的花纹,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运行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因此这种机器也被誉为“汉代计算机”。

  在成都老官山汉墓,曾出土过西汉蜀锦提花织机的模型。2014 年起,科研人员根据模型复原了两台提花织机,让人们能够亲眼见证2000 年前的科技之光。

  除了提花,缂(kè)丝的织造也是传统丝织技术中不可不提的技艺。缂丝织品也是不可多得、难以复制的“奢侈品”。

  原来,传统的纺织一般是“通经通纬”,即一根纬线从经线中一穿到底,最后织成花纹连续的样式。缂丝却是“通经断纬”,纬线只穿过一部分经线便戛然而止,这样就可以织出色彩丰富、花纹独立的样式,犹如在丝上作画了。但缂丝的技术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整件纺织品毁于一旦。

  更神奇的是,缂丝织品的正反面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对着光去看,缂丝织品的经纬交错处会透出光斑,就像是观赏镂空的雕刻一样,因此缂丝也被誉为“雕刻的丝绸”。

  2009 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避免这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失传,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的计划。我国的西部地区正崛起一座座新的桑蚕重镇,其中很多地区因为养殖桑蚕、生产丝织品而脱贫。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