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致和
杨欣玥
看过舞蹈《唐宫夜宴》的人,一定会对那些漂亮的唐装小姐姐赞不绝口。她们不但衣服漂亮,舞跳得漂亮,连化的妆都那么好看。她们额头、双颊上那些别致且绚丽的花纹,是不是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花纹在古代一般都是贴上去的薄片。这种妆容有个好听的名字——花钿(diàn)妆,这可是古人传承千年的变美小妙招儿呢!
2000 多年前的变美小心思
为了变得美美的,古人在花钿妆上可是费了不少小心思。
“钿”在《说文解字》中指的是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所以金、银、玉、贝、珠甚至鸟羽、蝉翼、花瓣等材料,只要是看上去漂亮的,全都能用到花钿妆上!五颜六色的薄片贴在鬓角、额头、脸颊上,要多美有多美!除了材料,花钿妆的形状也有很多种,比如圆形、菱形、梅花形、桃形、扇面形等都是很常见的,甚至还有小鸟和小鱼等形状呢。
花木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有些专家认为,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描绘木兰梳妆的场面时,说她“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花黄”有可能就是一种黄色的花钿妆。
那花钿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些学者认为,花钿妆很可能是从古人的“绘面”(在脸上画颜色鲜艳的图案)演变而来的。远古时期,人们在荒野中艰难生存,最初“绘面”是为了吓跑猛兽,后来慢慢才有了装饰的作用。至少在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花钿妆这种“美容方式”就已经出现了。例如,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有排成梯形的圆点。有的专家推测,这种简单朴素的圆点,就是早期的花钿妆。试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只需要用一根木棍或者筷子,蘸些颜料点在脸上就是一种装饰,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唐代的马缟(ɡǎo)在《中华古今注》一书中说,秦始皇曾经命宫女扮成仙子,脸上都要贴一种叫“花子”的面饰。这种“花子”就是花钿妆的另一个称呼。看,贴上花钿的女子连秦始皇都喜欢呢!
唐代女妆的典型特征
秦汉以后,古人的审美眼光不断变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钿妆变得越来越常见。除了“花黄”之外,这一时期的花钿妆最出名的要数“梅花妆”了。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文物中看到它的影子,比如《墓主人生活图》(局部)中右边的这位女性脸上就有。
不过,民间传说总是比历史来的有趣些。古籍《太平御览》中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次在梅树下休息,一朵梅花恰好落在她额头上,寿阳公主一下子没拂下来,索性就不管它了。谁知,三天后,寿阳公主的眉心竟然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衬托得她更加美丽动人。消息传开后,很多女孩争相效仿,剪下梅花贴在额头上,“梅花妆”便应运而生。也有一些更加聪明的女孩,找了别的薄片来贴,花钿妆就这样重新流行起来。
时间又过了几百年,到了唐代,花钿妆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壁画、绘画和雕塑艺术品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花钿妆的影子,花钿妆成了唐代女妆的典型特征。据说武则天、杨玉环等名人也都特别喜欢花钿妆呢!可见在唐代,花钿妆深入人心,而且到100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唐宫夜宴》的舞蹈中看到它。
唐代以后,中原女性的妆容变得素净了许多,花钿妆渐渐没那么常见了。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脸上加纹饰的美容方式一直都存在。到了现代,一些有爱美之心的小姐姐有时也会给自己来一个花钿妆,也算是复古妆饰的一种吧!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还有一种插在头发里或者贴在头发上的头饰,叫作钿花或钿子,听起来似乎和花钿妆有些关系。制作钿花的材料中,也常用金箔片、珍珠、丝绸、薄玉片、云母、鱼鳃骨、鱼鳞、羽毛、螺钿壳等。现在,为了保护动物和爱护环境,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制作了许多替代的材料。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花钿妆的知识,你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也想动手创作一款美丽的花钿妆了呢?快动手试试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