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助力史料实证素养落地的教学策略*
-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素养,教学,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08 21:12
杨腊清 云南省嵩明县第四中学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因此,落实史料实证的素养对于其它素养的落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拟将围绕史料实证素养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谈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史料实证”素养科学落地提供一个视角。
一、命题提出依据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落地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就史料实证素养而言,在教学中落实的困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知局限。部分教师认为只要用“材料”进行教学就是落实史料实证,殊不知这最多只能达到水平1的要求,即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其二,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落实途径。虽然有教师逐渐认识到了仅用材料教学不足以落实史料实证高水平层次的要求,但受限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所以素养的落实始终陷于低层级化;其三,受限于课堂时间有限。新教材具有内容多、课时紧的特点,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要落实水平3和水平4的素养确实具有挑战性。其四,学生的参与度有限。在教学中,史料往往都由教师进行提供,学生的参与仅限于对史料进行阅读翻译,不能自己寻找并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只能迎着教师的思路成为史料实证的配合者。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史料实证素养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素养的落实也就成为空中楼阁。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使用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来解决,如下就是对理论方案的介绍以及具体的操作示范。
二、理论方案介绍
关于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笔者是通过阅读黄牧航教授的文章《中学历史学案设计与运用的教学反思》有了认知。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Frederick Drake)教授和印第安纳大学的莎拉德·德雷克·布朗(Sarah Drake Brown)教授提出来的,他们根据历史专业的研究思路,把中学历史材料分为三个次序;
第一次序材料( First-Order documents)一般源自史学界对某个历史问题研究时所采用的最典型、最常用的史料,在教学中通常只需提供一到两条这样的材料。
第二次序材料( Second-Order documents)是支持或质疑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第一次序材料的思想和观点,其来源可以更广泛,如照片、绘画、图表、文物等,通常有3—5则这样的材料,一般由教师来呈现,并从中启发学生掌握接下来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第三次序材料(Third-Order documents)是学生自己寻找到的与第一次序有关联的材料。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就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2]
从三次序材料教学法实施程序中不难理解其特点是提供多元材料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在解析矛盾冲突的材料中探寻历史真相,并在思考、探寻新的史料过程中逐步形成质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从而提升对历史史料的辨别能力。这样的特点对于解决史料实证素养落实的困境是大有裨益的。
三、实施操作示范
找准切入点对于实施三次序材料教学法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我们可以从新旧教材表述的差异来进入。下面笔者将围绕主题“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进行展示。
呈现第一次序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材料一是经典材料,无论是课本还是其它相关书籍都经常引用该材料,其核心观点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是原人民版教科书正文,其核心是强调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且付诸实践。两则材料都符合传统的主流观点,可以作为第一序材料。
过渡并提出质疑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并通过相关史料来进行反驳。
呈现第二次序材料
材料一: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拔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贵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整理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靡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吕思勉关于汉代诸子之学的看法
学生通过阅读第二次序材料不难发现,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董仲舒介绍中并未涉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材料二中晚于汉武帝百年的班固,也仅是将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至于材料三中则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材料四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由此可见,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论颇有不妥,学生的问题冲突意识并由此产生,教师便可顺势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第三次序史料印证解决心中的疑惑。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也就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史料实证主体地位也可彰显。
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的最核心的资源就是教科书,历史地图册等文本资料,所以笔者主张在实施三次序材料教学法中切入点尽可能找新旧教材表述的差异点,这样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教学资源中找到第三次序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不难找出。
第三次序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
材料二: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性必修3)》(2020年版2021年印刷)
阅读第三次序材料,不难看出人教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民版教科书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有所不同,人教统编版教科书调整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并没有提及罢黜百家。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靠近历史真相本身及加深对史料实证素养的理解,教师可顺势提问:蔡元培为何在其著作《中国伦理学史》中写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何清末民初的学者普遍接受其观点?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为何要在人民版教材表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一调整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你从中对史料实证素养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这些问题的抛出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的层级,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3]当上升到该层次时,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陷于表面化、低层级化的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而服务的。至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为尊崇儒术则回答了当前学术界对于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疑问,同时吸收了当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使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更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体现教材表述上的与时俱进。如果从价值体系上来看,诸子百家思想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客观认识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当处理到这样的层次,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的不同,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及其掌握史料的充分程度,时代的局限性等都是影响史料实证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史料实证时应当置于特定的时空进行考察,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优先选取第一手史料的同时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互证,坚持使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带着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思维,与时代同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四、结语
史料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透过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将史料转变为证据的思维能力和实作技能,懂得利用史料去建构自己的历史解释,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通过不同次序材料的呈现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找相关材料去解决问题,学生亲自参与“实证”的过程。虽然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决策略,但笔者始终认为三次序材料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一路前行。
【注释】
[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5、71页。
[2]黄牧航:《中学历史学案设计与运用的教学反思》《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年第11期,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