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陕西美丽村庄整体设计更新研究——以西安市鄠邑区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西安,乡村,更新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2-17 14:40

  文/李霂芝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村庄建设发展指出新方向、提出新要求,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和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提出陕西省境内秦岭地区村落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现整体性更新设计。宏观上,统一规划形成连片建设发展策略;中观上以生态打底、人文提升打造村落文化品牌策略;微观上,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人居环境,使当地的产业、文化、人居环境和谐发展。建议通过产业连片发展、艺术设计参与乡村建设、文化创意多元化展示、多位一体多方治理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策略,促进美丽乡村的整体性更新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西安;乡村;更新策略

  引言

  乡村聚落是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实际载体,不仅是三秦农耕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简单模仿,使得乡村在物质环境及文化生态出现了巨大改变,本文以文化生态学原理为切入点,对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及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寻找问题本质,探究解决路径。

  1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乡村发展问题解析

  乡村研究在国外始于19世纪,初期主要体现在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的描述性阶段;19世纪后期开始了对乡村聚落和民居的研究,经历了描述阶段、发展阶段、量化阶段直至今日的多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更新的研究,代表作如法国J·白吕纳(Brunhes.J)的《人地学原理》[1]等。我国对于乡村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直至今日在乡村更新、建设和发展等方面集中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978年以前,农村建设处于摸索阶段;1978—2002年新农村的建设正式开始了实施,相关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2002年至今,我国处于乡村全面发展时期,以“乡村振兴”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将乡村的更新和优化设计推向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及陶良虎、陈为主编的《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与案例》[3]等。基于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和研究,乡村建设尤其是美丽乡村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较为匮乏,还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建设理论体系,本文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完善这一理论体系。文化生态学主要是通过分析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用特定技术开发特定地区的行为方式,以及确定环境开发中行为方式影响文化其他方面的程度等途径,检验文化核心的环境适应能力,借此解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并试图概括文化规律、文化变迁的原因[4]。其核心是将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进行耦合并研究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论[5]。陕西地区的人们聚居在此,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已形成适应自然环境、利用地域资源等特有的文化方式以及技术体系,同时,各个群体之间也形成了相互适的、和谐共生的格局,迥异的地域环境下产生了长期积淀下的共同特征,即适应自然与人文环境。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陕西地区现有的文化群落与其自然环境在发生、发展及未来演进趋势之间的内在规律。宏观层面对乡村聚落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中观层面对于乡村内在形成的精神、物质和社会文化相互渗透性和互为表里的关系进行探讨;微观研究集中于乡村聚落的空间研究,对应中观层面的精神文化空间、物质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研究乡村内部各文化空间形成、演进的耦合关系及各类空间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应对和被约束等关系。

  2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013年,我国首次通过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10年来,伴随其他相关政策持续展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了各地城镇化进程。陕西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打造了600余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示范县60余个。

  2.1宏观问题——村落空心化导致区域空间文化环境割裂

  在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陕西部分地区近年来村落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很多村庄由于受城镇化冲击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居民外出打工、择易地定居现象突出。造成许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村落中仅剩少量青年人,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主要居住群体。究其原因,是村落未形成连片规模、基础设施分散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产业的缺失等,村落的规模化不足和空心化严重不仅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动力丧失,也加速了村落的衰败,成为乡村振兴的阻力。这一问题在当前国内许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村落内成为长期现状,并愈演愈烈。加之部分村庄因历史年代久远,长期受气候、自然灾害等影响,乡村民居和公共基础设施等破败损毁严重。综上,人民安居是文化空间环境存在的根源,村落规模不足和人口不足是乡村地域文化环境衰落的内在原因。

  2.2中观问题——村落空间人居环境地域文化丧失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村落留守居民数量减少,即使是国家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建设的村庄,也存在有新房无新人的现象,导致国家投资建设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很多村庄在崭新的硬件设施中逐渐没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过后的建筑及村落整体环境缺乏相应的维护,数年之后,依旧出现污水乱排乱放、垃圾管理无序、基础设施损毁、现代化设施匮乏等问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整体人居环境中地域环境文化丧失,与当前二十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当代村民心中理想的栖居环境和美好诗意的田园生活存在很大差距,面对乡村居民日益增长和提高的物质要求及文化要求,很难实现完全匹配。

  2.3微观问题——建筑空间居住环境特色产业缺失

  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使陕西省众多村落在历史上曾经有创造出辉煌而灿烂的文明,承载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然而当前,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受外来强制文明的冲击,随着村庄的衰败正面临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例如村庄内留存已久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面临后继无人,逐渐淡出现代人们的视野。陕西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约束下,许多村落具有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等特征,因此,也多以传统的农耕为主,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普遍存在主要产业的缺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保护发展规划滞后或可行性不强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上主要表现在各个村庄的开发保护、政策制度不精准。

  3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美丽乡村营造策略

  西安市鄠邑区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优越的区位环境使这里的乡村有进行大规模、多产业方式发展的机会,形成集中连片打造、特色整体提升发展的新模式。鄠邑区美丽乡村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系统性地进行推进与实施,在此过程中,保护地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现存的古迹和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以使用主体生活生产的亟待提升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为动力,形成当地自然、文化村民的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3.1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发展策略

  3.1.1宏观: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发展策略

  连片发展策略是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按照“多村统一规划,区域一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以石井段环山旅游路沿线省市级美丽村庄为重点对象,按照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打造美丽村庄片区并形成集群效应,形成鄠邑区美丽村庄片区。以创建验收通过的省市级美丽村庄为主体,选定栗峪口村(省级)、石井街办蔡家坡村(省级)、栗园坡村、阿姑泉村、站马村、下庄村、涝峪口村(五个市级)为片区化建设区城。按照区-镇-村三级同时建设打造集中联片式村庄,突出产村相融打造文旅结合的综合规划布局,通过开展“关中忙罢节活动”弘扬特色文化及区内自然、人文、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资源,分批组织实施,打造美丽村庄片区化建设样板。把美丽村庄连片建设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塑造示范典型的核心工程,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特色塑造,突出“八个一”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即“一个核心主打品牌、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条串村旅游线路、一条关中特色村巷、一群高端精品民宿、一座农副产品展厅、一批农耕体验项目、一批网红打卡布点”,同时通过“关中忙罢节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

  3.1.2中观:生态打底、人文提升,打造村落文化品牌策略

  通过历史文化和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策划、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机构、高校学者和优秀乡贤等,打造多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共同体,成为陕西省美丽乡村发展的研究保障。从地域隐性的景观基因的视角,对美丽乡村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识别,梳理出显性的聚落肌理、民居形式、特色符号等并运用至当今建设过程当中。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利用当前区域优势,打造村落连片、民宿连片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整体片区内展示陕西省线状文化遗产的品牌魅力。同时,各个村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具体情况寻求差异性特色化发展路径,形成陕西文化名片的同时,丰富村落线路和村落旅游品牌。

  3.1.3微观:优化三生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策略

  文化生态学重视人的地位,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聚焦于人居环境的提升。只有人们安居乐业,乡村才能实现振兴。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庄内部的民居进行整体优化提升设计,避免当前千村一面,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环境,实现民众参与,让农村居民具有话语权,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改善外部景观环境和内部使用空间环境。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在连片村庄的交界点、村庄内部的公共空间区域合理安排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产业等空间。总体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在保持原有传统风貌的情况下,完善基础设施,在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地区资源优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宜居生活空间、多元生产空间、优美生态空间。

  3.2文化生态视角下“四位一体”发展建议

  3.2.1产业连片发展

  在《西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村庄规划布局打破了行政村边界限制,通过“县(区)域一盘棋”统筹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业态相近、地域相邻”的村庄实现集聚发展,对于较大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将集中建设实现区域共享[6]。产业连片发展的规划设计要在考察各个乡村现有产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用地要素,并预留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形成新的用地指标。针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文旅设施及产业设施等,合理配比土地使用,保证各项设施均匀、均质分布,在满足农村生活的同时,与连片发展趋势相适应,为未来打造大型乡村综合体预留一定的建设空间。

  3.2.2文化创意多元化展示

  文化与创意的注入是美丽乡村的内在动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将乡村文旅、现代技术、网络媒体、短视频直播等要素进行融合,是使陕西地区乡村整体提升、由量变产生质变的有效方法。关中、陕南以及陕北各具风情的乡村文化一直以来对外界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化创意的多途径展示和民众的关注度的努力提升,可以让村庄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活化保护”,与此同时,展示的目的是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这一良性循环也会促进当地乡村更多人从事、发展这一项事业。首先,将连片集中的村庄中各个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真实性的保留和还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传承美丽乡村的历史传统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等,在此基础上,积极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文化,对乡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品牌进行包装;另一方面,将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有机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式的乡村,通过连片发展形成有规模、可分区、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条件可行的片区设置乡村开放式博物馆,完善连片发展途径。具体做法如利用现代AR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数字旅游平台等方式,增强美丽乡村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3.2.3艺术设计参与乡村建设

  乡村与艺术的结合古已有之,但因艺术书较少等原因没有成为体系。长期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通过历代智慧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乡村文化。尤其在陕西地区,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等优秀的文化应当以艺术性和时代性为特征,结合乡村进行植入。陕西地区应该与当地设计与艺术类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进行合作,以专业的角度深度挖掘当地美丽乡村的文化艺术价值,借助艺术提升手段将现有元素提取应用,放大艺术乡村规划设计与改造的价值。利用高校研究者、设计师和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智慧,将文化元素与乡村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进行耦合设计融入,让美丽乡村重新呈现出文化、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不仅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3.2.4多位一体多方治理

  美丽乡村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模式来促进转型和科学发展,关键是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多元的治理模式至关重要。这种治理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村委会、社会团体、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体制保障。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需要加强各种多元主体的建设和培育,特别是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等。这些主体的不断壮大和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因此,应当为美丽乡村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的组织和体制保障,加强多元主体的建设和培育,推进现代化乡村治理进程,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陕西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普遍呈现出一定的变异性。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系统研究了陕西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为当前在建设、保护、利用、振兴乡村的路径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全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对推动陕西地区乡村建设的理论发展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Brunhes J.人地学原理[M].南京:钟山书局出版社,1935.

  [2]王明初,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3]陶良虎,等.美丽乡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04):119-124.

  [6]孙高菊.西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N].各界导报,2020-07-0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