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教育的居住区儿童活动区植物配置策略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居住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策略
  • 发布时间:2023-12-17 14:45

  文/张 瑜 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硕 士

  摘要:随着居住区景观的不断发展,为治疗儿童日益严重的“自然缺失症”,文章综合分析了社区自然教育的特征和限制,提出了“农园主题、芒草花园主题、色彩园主题”三类设计植物主题,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结合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策划,为居住区儿童创建更贴近自然的活动场所。

  关键词:自然教育;居住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逐渐减弱,尤其城市儿童与自然植物的联系越来越少,如不及时改善将会出现严重的自然缺失症。基于这样的社会问题,一支支自然教育团队应运而生,他们带领孩子们种花种菜、观察昆虫和植物的生长,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能在自然中寻找奥秘和乐趣的机会,这对于进一步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唤醒儿童们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等的思考和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但社会层面的自然教育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自然教育活动依托各类山野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农场农园、动植物园等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短期的自然教育活动,常见类型为公益科普教育类讲座、户外课堂、农耕体验等。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有些活动不仅举办位置路途遥远,而且周期较短,价格昂贵,仅能起到短暂的教育作用。对于植物的观察和种植等需要长期养护、观察等课程,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如愿开展,以达到连续观察和种植收获的效果,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效果有局限。因此,将自然教育的部分内容引入社区,以业委会、物业或居民自发组织为平台,构建社区儿童自然教育社群,通过借助景观设计的空间预留和植物配置协助,定期组织举办相关的活动,便可以更好地将自然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更加方便、直接地关注到身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自然生长的奥秘,进一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美感、责任感等。基于这样的设计策略与前提,本文为居住区尤其是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景观配置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自然教育概况

  自然教育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人们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最终达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目的[1]。《失去山林的孩子》[2]一书就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感觉、运动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创造力、美感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帮助。在如今“双减”政策的导向下,儿童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参与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这将更有效地培养出他们的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等意识,更大潜力地激发他们的发展前景。

  1.1社区可实现的自然教育活动特征

  1.1.1空间小,可以偏静态活动为主

  国家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农庄等空间地形广阔,地貌植被特征丰富,具有独特且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此类地方举办的自然教育活动可更具沉浸性,可以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感受多变的地形地貌与动植物环境。社区的绿地空间也属自然环境,但相比而言,社区绿化环境面积较小,可以活动的绿化空间面积也有限。因此,在社区中适宜举办偏向静态的自然体验活动,如草坪露营、扑蝶垂钓、养花种菜等。

  1.1.2周期长,易亲近,可以观察体验类活动为主

  社区是居民们长久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是每天都会经过和到达的地方。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教育活动可弥补其他自然教育课堂中周期短的缺点,开展周期更长的种植观察类活动,可以更好地观察一棵树的春夏秋冬,也可以经历播种、生长、收获的体验。

  1.1.3生态稳定性弱,可存在多种可能性

  社区自然环境属于人工构建的生态环境,人为干预性较强,自然环境也更加脆弱。因此,在人为的干预下,也可以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在相同的环境中,可以变化出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的创造过程当成是一种更加新奇的体验。因此,在社区中也增加了花园营造、萤火虫生境营造等活动的可能性。

  1.2社区可实现的自然教育活动类型

  范艳丽[3]等根据自然教育开展场地的不同,将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鼓励大家走出去,以自然为场地开展的户外体验活动;另一类是在室内,将与自然相关的知识性、体验性活动延伸到室内。社区中的自然教育活动种类也可根据此分类方式进行分类。但不同的场地,自然教育发生的条件对应发生变化,活动的种类和规模应当有对应的扩大和缩小。因此,在社区中进行自然教育应当聚焦在更加持久的观察类和养成类活动。对在社区可进行的自然教育活动可总结如下。

  1.2.1以自然为场地开展的户外体验活动

  (1)自然观察类:生物识别认知、植物季相观察记录、动物的活动空间及行为习惯的观察记录、手工制品的原料采集、自然实验、自然写生与摄影等。

  (2)种植养殖类:植树、一年生花卉或草坪的种植体验、小小花园的营造比赛、农作物蔬菜类的种植采摘体验、养蚕。

  (3)户外教学类:动物观察及救助、植物病虫害防治及养护课外课堂、植物的功效和衍生利用科普,简单的生态系统构建方式科普、雨水花园的渗蓄原理科普、生境营造等。

  (4)互动体验类:户外拓展训练、风筝节、挖蚯蚓垂钓、草坪露营节、冥想、户外瑜伽等。

  1.2.2自然相关的知识性、体验性室内延伸活动

  (1)讲座类:自然知识问答、环保知识讲座、动植物标本认知及相关知识学习、科教视频观看、户外安全常识问答、自然知识分享会。

  (2)动手体验类:自然物手工制作、自然物衍生产品制作(果酱制作、玉米苞叶等制作编织物、树皮造纸、花卉颜色提取扎染等)、书法、手工、绘画、花艺、养蚕缫丝等活动。

  2自然教育主题的社区儿童活动场地植物配置方式

  2.1配置原则

  2.1.1安全性

  设计需要重视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品种忌用带刺、有毒植物,如夹竹桃、乌桕等。驱蚊灯、直饮水等设施也需进行配备,保证儿童在与植物互动中的安全与健康。

  2.1.2通达性

  植物的种植不能过密,需要保证家长的视线可达性,即使儿童进入到植物中,一旦发生意外,家长也可以及时进行帮助和营救。同时,植物在保持通达性后,也可以减少空气流动的死角空间,从而减少蚊虫的聚集,减轻蚊虫对于儿童的干扰和危害。

  2.1.3多样性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一般以简洁大方为主要设计要求,同时,在造价等前置条件的约束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采用收放有致的种植策略。但在有关自然教育的节点中,植物在保证景观不会混乱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2.2品种选择与搭配

  2.2.1品种选择

  (1)观叶类

  观叶类植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观叶形的种类,具体植物包括鹅掌楸、银杏、悬铃木、五角枫、国槐、蒙古栎、黄栌、大吴风草、八角金盘、构树、紫荆、酢浆草等。除不同叶形的观察,部分植物的叶也会有特殊的生理特征,如合欢和酢浆草的昼开夜合、含羞草的触碰闭合等。

  第二类为观叶色类,这类植物包括长期色叶和季相色叶植物,长期色叶的植物包括紫叶李、紫叶小檗、金叶女贞、洒金东瀛珊瑚等,季相色叶包括鸡爪槭、日本晚樱、栾树等。

  观叶类植物除了可以让儿童及家长认识到多样化的植物,学习如何进行认知和识别外,也可为儿童进行植物拓印、植物拼贴、插花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2)观花类

  观花类植物在社区植物配置时可按照观察的部分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观花序;另一类为观花形和花色。常规开花的园林植物均可包含在内,在配置过程中,需配合不同植物的花期,营造多季节可观赏的植物景观。观花类植物可配合的自然教育活动包括:植物花卉认知、户外写生、观察花朵开放方式及借助蜜蜂和蝴蝶等昆虫类的授粉方式,制作干花、花艺插花,花卉种植等。

  (3)观果类

  观果类植物也是园林种植中较为常见的种植种类,常见的包括:可食用果树类与观果类植物。观果类植物包含有紫珠、南天竹、红瑞木、冬青、香橼等。可食用果树包含有无花果、桑树、胡柚、石榴、枇杷、山桃等。但社区植物种植过程中,为保证树形优美,大多可食用类果树所结果实不可食用,如以自然教育为主进行植物配置,可选择少量种植以果实采摘为主的果树品种,同时以果实为原料进行加工的自然教育课程可根据参与人数规模等选择不与果实采摘类活动相关联。

  (4)观枝类

  园林常见的观枝类植物包括木贼、金枝槐等,这类植物以枝条形态为主要观赏点,也可以在冬季树叶凋落后依然保持较好的观赏性。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枝叶姿态较好且安全无尖刺的落叶植物也可采集少量枝叶进行树枝型装饰物的DIY制作,以及插花中使用。适合做干枝装饰的植物有榆树、龙爪槐、石榴等,可用作插花枝材的植物包括:五角枫、南天竹、连翘、云南黄素馨等。

  (5)实用类

  实用类植物是指该植物的器官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如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玉米苞叶等制作编织物;桉树、桦树、柏树等皮质较好的树皮可以用来造纸;寥蓝、艾蒿、苋菜、葡萄等的颜色可以用来提取色素进行扎染。这些植物的种植也可以更好地给大家提供多样的手工DIY素材原料,也是可以选择种植的种类之一。

  2.2.2搭配方式

  由于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自然教育活动的策划分属两个不同的机构来完成,其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不同。如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于景观设计时期便先行确定开展,同时也有确定的合作的自然教育机构,植物设计师便可结合自然教育机构所制定的活动策划来进行针对性地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同时,景观设计的硬景部分也可以结合活动策划进行相应的设计实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然教育课程。但大多数情况为景观设计在前,自然教育机构的确定以及自然教育活动策划在后。在这种情况下,景观设计师可以以此前提进行设计,大区植物的种类选择尽量对应一种或多种自然教育活动,在儿童活动区附近增加植物多样性,用以增加自然教育活动的种类及可能性。同时,儿童活动区及其周边的植物配置也可以主题园的形式出现,即使用的几种植物可以变化出更多种自然教育活动。具体主题园可参考以下几种主题。

  (1)芒草主题

  芒草主题即为以观赏草为主要观赏点(图1、图2),观赏草种类较多,种与种之间形态各异,可开展植物认知科普类课程,同时衍生出室外写生摄影、素材采集插花、手工编织类活动等。同时,观赏草在一年内存在明显的季相变化,可开展以年为单位的植物季相观测。部分观赏草为一年生草本,在此类植物的种植过程中,可由社区居民参与进行,开展种植体验类课程;观赏草的搭配方式可以在种植过程前进行设计变化,以此为主题开展花园设计活动,可以开展花园设计、植物生境设计等相关课程。

  (2)农园主题

  农园主题以农作物、蔬菜类植物为主要设计素材(图3、图4),常见植物包括番茄、茄子、辣椒、草莓、玉米、菜叶类蔬菜等为主。农园主题的上木可以食用类果树类为主,蔬菜类植物可以在划定的区域进行种植。此类植物主题种植可以开展农事种植体验、果实收获等课程。同时,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由农事衍生的劳动和食物制作也都可以融入其中,如养蚕缫丝、竹编、玉米叶编织、包粽子、荷叶饭等,因此,矮化的桑树、可以用来包粽子的箬竹、棕巴、芭蕉等也都可种植在此类主题儿童活动区中。不过农园主题所种植植物需要较为精细,需要具有较强组织力的自然教育机构组织完成,其强度一旦减弱,容易出现景观性差,场地荒芜等问题。因此,在配置过程中应当适量划定农作物种植区,也可以进入少量立体绿化和无土栽培等方式来完成农作物种植,其余位置以多年生的植物为主进行设计。

  (3)色彩主题园

  色彩主题园以色彩类植物为主(图5、图6),无论上木、中木还是下木地被,都可以选择开花类、长期色叶类、具有季相变化的色叶植物、观果类植物,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通过绿色色相不同的植物设计完成。其主要目的为在搭配中达到四季均有色彩可看,同时绿与绿之间具有层次变化的目的。这类主题园可开展户外写生、摄影、植物认知、植物季相观测、色彩认知、手工类DIY等课程。

  3社区自然教育发展的思考

  当前社会已经涌现了较多类似创智农园的社区尺度的自然教育试点,但自然教育课程走进社区还具有较大的前景与挑战。一方面,自然教育课程对于相关组织机构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性依赖性较大;另一方面,背后涉及的资金运转和日常植物养护打理也都是较大的挑战。即便如此,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角度而言,自然教育走进社区具有较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新社区的景观设计,设计师们都应当尽量以此为前提进行社区景观设计,同时可探索景观设计与社区运营、自然教育机构合作的新模式,为不断推进发展自然教育进社区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1]林昆仑,雍怡.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02):8-14.

  [2]Louv, R.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儿童[M].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社,2009.

  [3]范艳丽.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森林公园儿童活动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