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课程建设中的跨文化因素融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艺术,管理,因素
  • 发布时间:2024-03-30 16:49

  郝 爽

  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中的跨文化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因此,“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当前新兴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说,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如何嵌入当前课程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围绕跨文化因素如何融入进艺术管理课程建设中的研究,提出当前艺术管理课程中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期辅助与促进当前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1 跨文化因素对于艺术管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艺术管理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后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渐兴起逐渐传播至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于艺术产业来说,艺术管理实现了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的结合与对应,从而可以有效实行有计划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反射,艺术对于当前社会有着极强的变革与重塑作用,不仅促进了社会文明的提高,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审美与消费的双重需求,同样也对社会经济有着极强的形塑作用。对于艺术本体来说,艺术管理不仅是其得以运营的原因之一,同样也是其得以有效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当前世界经济高度联结的状态下,各国之间不断通过艺术交流等各种途径促进相互关系。尤其自2020年后,艺术交流不仅通过线下演出、展览、会议以及其他形式进行,更通过线上媒介技术的发展,以线上交流甚至演出的方式进行,这也为艺术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2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管理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下的次生学科,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所以,不能把艺术管理看作是艺术学或管理学的一个延伸专业,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新的、具有独立系统的专业。上海戏剧学院在2016年申报新增艺术管理专业中提出,“艺术管理是以艺术为服务对象及价值核心的跨领域学科,当今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世界,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我国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要求”。

  在此情况下,作为借鉴艺术学与管理学等相邻学科成果,以研究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规律的艺术管理学科来说,具备跨文化交流视野,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格外重要,尤其在当前国家间跨文化交流日益突出的今天,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从事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也至关重要。尤其在当前建设“新文科”的要求之下,跨界融合、产业转型以及社会经济调整成为艺术管理专业所需要关注的主要着眼点。在此情况之下,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固定社会认知就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也无法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生存。因此,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学生更具广阔性的国际视野,不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不断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在彰显院校特点的同时,也能够不断为相关艺术领域输出管理人才。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另一个层面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当前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无时无刻不在重塑世界艺术语境,在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基础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艺术交流也无时无刻不在碰撞与融合。在这一跨文化语境下,也就对艺术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是我国艺术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艺术管理人才的新的契机。艺术文化具有融合与冲突的特点,这就需要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文化从业者,去打破文化壁垒,从而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所以,在当今艺术管理学科中,有没有能力真正在跨文化交流中适应、存活,并发挥作用,才是更重要的问题,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强调了个体怎样做才能有效胜任跨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综合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沟通策略,培养文化意识不断进步和提高。在艺术管理领域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应该包含的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指跨文化理解;(2)情感层面,指文化敏觉力;(3)行为层面,指跨文化效力。也就是说,个体艺术跨文化交流领域中,能够展现出与他国文化相关的知识背景,并且具备在特定交流环境下与他人进行传播交流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在元认知、动机性、具体行为上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智商”、语言能力、社会适应灵活性、交流适应能力以及在与人合作、学习中的文化协调性,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文化艺术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体现自身的管理水平。

  正因如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艺术院校中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前,我国的艺术院校大多针对自身院校的艺术与学科特征,建立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艺术管理专业,其中相当多的院校都尤其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如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管理专业,面向跨国文化交流领域,培养能够以舞蹈艺术为媒介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的文化经纪方向,培养善于分析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的基础知识,从事文化艺术管理、项目开发与运作、文化产业经营及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人才。 此外,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无论是从课程建设体系出发,还是围绕各自专业核心课程,在师资建设、第二课堂与课外实践上都针对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做出了相应的探索。

  2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依赖于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教材创新

  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课程教师是具体课程的培养,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他们应具备全面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施跨文化交流能力培训的必要环节,也是成功实施跨文化交流教学的关键。目前,对国内大学艺术管理教师进行评估的主要标准依旧是语言能力与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考核。明确界定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当作为教学指导的一部分融入进艺术管理的课程中去,从宏观上指导教师全面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也应为教师创建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使教师能在跨文化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教学水平,掌握跨文化教材的编撰,并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教学。在近年来,艺术管理学界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众多艺术管理学科都与海外相关艺术院校、专业建立了专业上的联系,在教师互换、培训与交流上建立了相关机制,给予国内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以机会与海外相关行业专家、学者交流机会。互联网媒介技术的持续应用也为线上交流、会议与各种研讨提供了工具上的便利,使得海外院校之间可以更加频繁地相互联系与交流。实际上,纵观国内艺术管理专业,无论是专业教师的出访与交流,还是海外专家、师资的引进与互访,在近些年都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如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先后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英国三一拉班音乐舞蹈学院、美国北卡罗莱州立大学等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开展互访与学术交流;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同英国奥斯特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学院建立了教师互换机制等,其他中国艺术院校同样也在海外交流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这样的相关举措,有助于相关专业教师正确认识跨文化,把握其特征与规律,引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和快速繁荣,为艺术管理学科引入了解外部世界的新工具、新原理和新方法。同时,这也可能成为我国艺术学新的前沿理论成长点,有利于艺术学的专业建设,符合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趋势。在2020年,虽然由于疫情原因,使得相关互访、交流机制出现短暂中断,但发达的新媒体技术为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实现手段,网络会议、线上排练、互联网资源共享等多种手段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与手段。

  同时也需要看到,与海外院校的教材相比,艺术管理传统教材在反映艺术、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上,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案例方面常常有一定的时滞性。此时,媒介技术手段往往能提供较好的课堂补充与课下实践,尤其将新媒体内容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利用新媒体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广泛性等特点,跨越传统视野,建立已知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教科书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使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新媒体的媒介内容往往可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与声音等方式结合,将扁平的理论知识立体化,将课本内容转化为更容易吸收消化的信息,尤其利用新媒体还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可以紧跟时事热点,让课堂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之上可以变得更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课堂之下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特点让教学产生延续效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发展程度来选择适合的新媒体内容作为教科书的补充,同时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不仅如此,艺术管理的学科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异域文化,缩短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使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3 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一专多辅”平衡教学与文化导入

  教师需在教授艺术管理相关知识的同时,同样也肩负着传授各个国家的艺术文化知识。因此,学生们在“一专”阶段获得对于艺术的基本认识与管理能力,且对各国艺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具备一定的认同感,这样的过程是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多辅”的初级阶段就是在“一专”的基础上增强对各国文化的敏感度并且能够达到适当有效的沟通效果,也即是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与觉察;“多辅”的高级阶段就是让学生在艺术管理的跨文化沟通中,在心理上能够理智客观地看待异文化,尊重并能欣赏异文化,在行动上能够通过使用灵活的交际策略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

  3.1 融入课程增加学生跨文化交流知识

  在课程操作层面,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必修课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可以开设英美文化、文化社会学、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文化、交流相关的理论与原则。跨文化交流能力与经验可以在实践中获得,也可以通过在课程教授中获得。通过将跨文化交流课程嵌入艺术管理体系,将之纳为专业课程,并且在课程教授中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加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实现在具体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的艺术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中,就将“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纳入了核心专业课程,采用教师团队与国内外行业专家授课的方式,将使学生可以初步具备跨文化视野,同时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自身对于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减少在艺术实践中的语言误读与文化误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智商”。

  在核心课程建设上,海外国家及地区相关院校的做法也可提供借鉴,比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音乐商务及娱乐产业管理专业将“音乐国际出版”列为核心板块课程,力图在加强学生专业针对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相关专业知识。美国纽约大学音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中也嵌入“国际音乐产业市场”“娱乐产业全球化”等课程,将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也列入学生能力培养的行列中去。

  另外在选修课方面,也可以增添如第二外语、中国影视文化鉴赏、海外影视文化赏析等课程,注重学生文化比较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文化差异性,从而获得对文化更深层面的理解与把握。

  3.2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与此同时,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满足当前学科融合与媒介技能的需求。在当前媒介技术空前发展的前提下,视听艺术、元宇宙表演、智能媒体以及互联网社群前所未有地内嵌至人类社会之中。作为艺术管理学科的培养方向,通过与艺术产业业界联合,集结业内优秀人才,通过导师群、项目群的方式,实现艺术管理的学科不断以具体领域实践为导向,不仅促进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也在与社会互动中洞察艺术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尤其对于当下的艺术管理而言,跨学科、跨专业,文理结合已经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前沿学科与背景学科的跨文化融入也需要得到重视,通过面向未来社会的文化状态来不断塑造艺术管理专业生态,以此满足学科的不断发展。

  在实践操作层面,借由相关企业丰富的社会资源与对外交流经验,通过学校专业与企业的共同联合培养,也可以增强相关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2019 年 9 月,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首届艺术管理(剧院管理)专业“保利班”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准确务实地将专业培养优势、特色落实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中,借由保利剧院优秀的海外戏剧展演资源与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加强学生自身在艺术管理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力图坚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除校企联合办学外,校企联合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艺术管理实践中对跨文化交流有具体认识,并且增强学生自身的国际化视野,也是当前高校艺术管理学科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先后与东方演艺集团、北京演艺集团、天桥艺术中心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参与相关艺术管理对外演出、对外交流实践中去,加强学生自身学习的跨文化交流理论,并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跨文化交流经验,从而促进其自身在艺术管理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教师也可以在实践项目进行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分析项目中所遇到的跨文化交流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智商”。

  3.3 联合海内外资源打造学生跨文化交流平台

  当前,联合海外相关专业联合办学,并建立起相关本科、硕士教学体系,也是国内艺术管理学科课程建设的主要趋势。中央美术学院与法国索邦大学、法国凯致商学院合作,设立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学生将在中国与法国合作院校校区完成学业,获得中法本科双学位;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签订3+1培养协议,学生可在大学本科最后一年赴英参与奥斯特大学的相关课程,毕业后获得中英本科双学位,成绩合格者可以继续在奥斯特大学就读硕士相关专业。联合海外相关院校、专业共同办学,不仅可以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艺术管理人才,还能够完成在国际艺术管理中的交流与对话使命,形成合力,共同在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中,在跨文化能力建设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相关知识的实践平台。

  同时,在第二课堂方面,可以组织相关的调研、演讲竞赛活动、戏剧表演、文化知识竞赛等等,也可以有将艺术管理的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与跨文化交际学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以推进艺术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而且,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立足于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品牌设计和形象推广能力,所以,建立多样化的艺术管理第二课堂体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国际文化项目与课题的合作,增加多元文化第二课堂特色活动,以项目带动课程,课程带动活动,体现国际化的艺术交流、演艺策划、艺术传播以及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就通过与南澳大学合作,以学生实践为主导,完成了《中澳艺术与文化交流报告》。在调研中,参与的学生了解了澳大利亚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分析了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第二课堂也可以考虑定期开展与留学生们的交流活动,在真实地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中实践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也可以定期聘请海外学者来校讲座,给学生们创造接触多元文化背景的机会。

  4 跨文化能力培养需完善跨文化评价体系

  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评和评估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需对跨文化教学成果进行文化和交流能力的测试。跨文化知识的测试可以通过填空、多项选择等客观题等形式来完成。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测试相对主观性较强,可以将学习者放置于模拟或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任务中进行,或通过直接观察学习者在跨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来进行评估。也可以定期以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名义组织学生可以讲述自己身边或其他渠道收集来的例子,探究交际失败的根源所在。由于这些案例通常来自于真实的交际,对学习者来说非常有趣, 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意义, 能够刺激学习者在阅读案例和讨论答案时进行思考,有利于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本文系2021年中国戏曲学院院级项目“通过双语教学实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