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智慧

  •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植物,智慧,镜头
  • 发布时间:2024-04-06 17:22

  摄影并文/马炜梁

  我是一位植物学工作者。在初中的时候,我跟着父亲学过摄影。1950年代,我大学学的是植物分类学专业,开始对植物摄影产生浓厚兴趣,后来留在大学教授植物学。植物分类主要是以花、果的结构表达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是在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上一直缺少精细的花、果解剖挂图,仅有的几幅挂图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图都是按照采下来的、死了的花来画的。要知道花是植物最具活力的器官,开花过程更是随时在变化,拿这样的“死物”来示范活生生的生物学,怎么可能激发研究者或学生的兴趣呢?在上大学时,我就在思考,用什么样的镜头可以很清楚地把植物花、果的内部结构拍下来?当时上海最大的照相馆是南京东路上的冠龙照相馆,也卖摄影器材,我去问了好多次,店员都说没有卖这样的镜头。直到1980年代初的一天,我突然听朋友说店里有微距镜头了,就赶紧去花了3000多块钱买回来。

  微距镜头买来以后,我马上试着做了两个植物的精细解剖,拍下来的照片用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把同学们高兴坏了。后来我打电话去问国内一些比较老牌的学校,有没有供课堂上用的植物精细解剖照片,问了一圈都说没有。没有现成的材料,我只能自己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包括退休后,我一直在做植物的精细解剖。

  精细解剖是指通过对植物各个器官(主要是花、果等繁殖器官)进行精准的解剖,显示植物多样的生态适应和生存策略,并用微距镜头和彩色图像记录下来的工作。在植物花朵中蕴藏着生物界的自然辩证关系,生物体的每种生态特征都是在它特殊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发生的。精细解剖对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演化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植物学教学和植物科普教育上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学习植物学的人,在学习之初就懂得这些结构在植物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很有好处,也能为以后深入探究植物的演化机制及进化途径提供广泛的线索。

  植物种类众多,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各异、开花季节不同,拍摄各类花果的精细解剖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工作。为了得到新鲜的花、果,必须人随花动,花在什么季节开,在什么地方开,就应该此时到达此地,否则必然会错过最好的拍摄时机,而两种生长在不同地域的植物在同一季节开花了,没有“分身术”的我们只能等到下一年。因此拍着拍着,我发动了陈勇、赵宏、李宏庆、叶康、葛斌杰等植物学工作者一起拍摄。

  我们踏雪上山,拍到了早春开花的浙赣车前紫草、日本蛇根草;我们冒着酷暑,拍下了在夏季干旱荒漠开花的无叶豆、刺山柑,见证了它们适应特殊环境的特殊结构;我们在山溪急流的石缝间,拍摄飞瀑草,找到了它传粉结子的特点。我们拍摄了高大的椰林、果实巨大的波罗蜜、极毒的见血封喉;我们还拍摄了寄生在高大乔木上的菟丝子,吸引成千上万的蚂蚁不顾一切地前来“送死”的猪笼草,海浪打不倒、海水淹不死的红树林……每一种植物的生命奥秘都是精细解剖拍摄记录的重点。

  我们经常在外出考察的时候利用本职工作的间隙拍摄到半夜。就这样见缝插针地做,每拍一种就积累一种,30年积累下来,最终拍完了1008属植物,7500多张照片,最后编成《中国植物精细解剖》一书,在2018年出版。退休后,我把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160多个柯达胶卷底片全部交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每张照片都有拍摄地点、时间、植物名称的详细记载。

  对我来说,无论是拍摄植物还是研究植物,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植物。人类的知识是有时代局限的,今天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今天我们把植物作为无知觉(无智慧)的对象来看,到底对不对呢?为什么同样由基因组成的动物(尤其是人类)的智慧被广泛承认,而植物却被另眼看待?植物尽管没有神经中枢(大脑),但它也有遇到刺激并马上做出反应的5个生理学的步骤: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量子力学的原理对整个世界有颠覆性的理解,那么在植物世界又有哪些观点我们应该接受呢?我们期待着对植物的智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