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摄影
  • 关键字:树,风光性,目光
  • 发布时间:2024-04-06 17:23

  摄影并文/李季

  从2010年开始,为了拍摄动物,我多次前往西藏、云南、四川以及秦岭地区,甚至去了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国家。在拍摄野生动物的过程中,我开始对树木产生了兴趣。记得在印度,我经常在许多树前停下来,我的野外向导抱怨并告诫我说:“如果总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法遇上本来要找的野生动物。”当时我只是把树当作一种风光性的存在,后来逐渐把目光聚焦在树的个体上。

  树的个体差异很大,这一点与我们人类相似,每棵树都是独特的,没有一棵树是完全相同的,就算是同一物种也是如此。多数人一直把树看作是我们所需的一种物品,很少从生命个体的层面去看待它,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认真地观察过一棵树。面对树,我很容易就能进入到一种安静的思考状态,所以我萌发了为树拍摄肖像的想法。2010年我在尼泊尔拍摄了第一张树的照片,2019年我开始尝试《树》系列的创作。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渐渐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工作方式。我的拍摄过程更像是对一棵树进行扫描,作品中呈现的并非是一个特定的瞬间,而是一个时间片段的重现。在拍摄之前,我会围绕一棵大树进行观察,拍下一个个树的局部,最终合成为一幅完整树的巨幅肖像,看上去像是把一棵树移植到了工作室。

  2019年,我在云南普洱景迈山拍摄了《树》系列的第一棵树。那是一棵被当地布朗族人称之为“蜂神树”的高山榕,树上有60多个野蜂巢。这棵树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并养育了众多的物种。这些年,我走遍了亚洲各地的生态热点地区,但云南依然是我最重要的创作基地,因为其拥有从热带雨林到雪山草原等众多的地貌环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国内也是最丰富的省份。

  在拍摄时,树的种类也被我纳入考量的范围中,但其实很多树在我拍完后都不知道它是何物种,很多植物学家也不能准确地辨识出它们的名字,这项工作非常困难,需要做大量的考证;树的地区差异我也会考虑,比如南方的树和北方的树在人类赋予其文化内涵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在创作初期,我经常去森林深处寻找那些很少被人打扰,没有受到人类过多的改变的树,那是植物成长的一种原貌。后来我把视野拓展到临近人类居住环境的树木,那是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直接体现。

  这组作品既有在白天拍的,也有在晚上拍的。在白天,我利用的是自然光源,需要更多时间去等待柔和的光线、薄云或薄雾的天气进行拍摄;而在晚上,我可以借助人工光源,让树的背景变得单纯。我发现了树在昼夜之间的差异很大,白天所看到的树的形态和颜色是比较常态化的,它的叶片会伸展开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可以更多地看到树叶的正面;但是到了夜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树木的色彩似乎换了一种装扮,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树叶的背面。这种情况是我此前不知道的,树叶的两个面常常有着完全不同的色彩关系,就如同人的手掌和手背一样。另外,我还注意到白天的树好像是在沉睡,似乎是为了规避各种生物,特别是人类对它的打扰;而晚上的树有了某种神性,它似乎在看着你,与你对视,在精神上能和你有沟通,在夜晚的灯光下,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树》系列最终以黑白和彩色两种方式呈现。我认为有的树种更适合用黑白影像来表现,因为黑白影像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主观意识,既有很强烈的历史感,又有一种十分单纯的视觉感受;而彩色摄影则更注重真实的视觉再现,能够更加直观地还原树的面貌特征,从而让观者看到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并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的微妙差别。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越来越希望自己的拍摄与树能够形成一种对话和交流。树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远远早于人类,它们存在并演化了数亿年的时间,相比之下,人类只是一个新生儿。从这点来看,树木承载了自然的演化史,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