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慎独”思想探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思想,网络,道德
  • 发布时间:2024-04-21 10:23

  张朔齐

  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须从网民素养建设着手,尤其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普及和传播,改进和完善网络教育思路,并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道德问题研究涉及网络带来的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文章旨在通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慎独”思想里找寻到与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点,以此来达到大学生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是中华民族道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根基。“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它不仅是现存着的,也是历史地延续着的,作为历史地延续着的文化生命体,也就是传统文化,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新的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地上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离开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就不可能有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对优秀传统文化“慎独”思想的转化和发展需要我们理解到“慎独”思想的传统意蕴,发掘包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这为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思想资源。

  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发表的讲话、报告及指示中论及网络文明建设问题,指出网络文明建设要从网络技术突破、舆论布局、安全观树立、综合治理等方面着手。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须从网民素养建设着手,尤其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普及和传播,改进和完善网络教育思路。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升级速度依然迅猛,如今开启5G万物互联时代,更是在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出全新的要求和难题。大学生主体的道德属性在网络中呈现出低依赖度、高自主度,且网络社会极具自由性和隐秘性,网络信息发展和伦理道德发展产生了冲突,我们要明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伦理困境,以及思考该怎样在自由的网络活动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我们应试图构筑一条依靠大学生自己内心信念的力量、依靠道德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的觉醒来维系的网络道德自律体系,旨在通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慎独”思想里找寻到与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点,以此来达到大学生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境界。

  1 儒家“慎独”思想的内涵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传统文化是现在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的建构和建设,都不可能是超脱传统文化的、无历史的,也因此对“慎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必然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既有基础和前提,从而体现了文化演进的继承性,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1.1 “慎独”思想的传统意蕴

  “慎独”作为一种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文方面性格的儒家之学说,其概念主要集中于德行修养时的自我克制,即在独处或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保持谨慎不苟,保持良好的德行,注重个体意识的自我醒悟,即专注于内心、固守“善”的德行。儒学十分看重个体内心的修养与为己之学的理念,基于对自我道德方面的突破,并在整个个体所生活的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经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到作用于外在国家的过程,以至于不仅逐步完善德行修养,并使这个人的个人修养与才能可以对外输出。“慎独”即是传统儒家在修己功夫这方面极其看重的领域,也是进行自我反思和实际践行的核心概念总结,它包纳本体论、心性论、德行论、工夫论等理论部分,是有机组成为一体的“君子”式德行修行。

  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代其社会制度呈现出“礼崩乐坏”大趋势,儒学之“慎独”概念逐渐清晰演变分化而出。孔子之于周公,内心是推崇与认可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句话中,这种“仁”的解释可认为是“慎独”概念的原初阐释。“慎独”这一概念在《中庸》原文中剖析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一阐述是一种全神贯注于各种环境下,个人内心克制的道德境界和个人历练。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正统思想演进和理论完成及发扬,他们理论中的“慎独”思想也在持续传播中再出新的阐述。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不同时代儒者的承继和再发展下的儒家学派,分化出了一脉意蕴丰富、精深至极的“慎独”学说。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的“慎独之‘独’,正指向宇宙生命之无对,慎独之‘慎’,正谓宇宙生命不容有懈。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所谓诚意,就是绝不自己欺骗自己,要让自己的意念时时刻刻保持真诚。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爱好美好的颜色一样不欺骗自己,这就叫作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必定要谨慎,不可随便行事。小人平时做坏事,想着不善的事情,无恶不作;小人见到君子,因为小人私下的德行低下,便躲躲闪闪地试图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好的地方。可是别人看来,即使这样,也还是好像在看他的肺肝那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作内心真实,一定会体现到外在来。所以君子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身心的真诚,不做掩鼻偷香般欺人欺己之事,做到内外品行一致。

  《礼记·大学》中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慎独”就是指内心的诚,始终如一来实行的道德自觉以及对道德的恪守,其中所要求的理性意识,是对于自然欲求的反制和超脱,是一种对内不断突破的自我德行的扬弃。只是需要点明一点,这里所试图说明的身心关系,不是只有其中一部分始终占主导,或是无法兼容,这意思是说,身体上的欲求并不一定就是不好或者恶的,肉体感官的欲求,若是以仁与义为导向的为心所悦,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正当的。突出了身心间的宏观和谐与联动调整,强调对内心精神世界的道德自省和反身自视,论证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属性。

  1.2 “慎独”思想的当下解读

  我们需要传统,但传统却很少是完美的,因而就要求对传统进行改变,实质上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可继承的现代“价值对象性”,我们又称之为“古今通理”,但是要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必须对其现代“价值对象性”进行价值再创造,也就是对“古今通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新时代的新文化。“慎独”是在实践层面的完成与如何外化展现时的一种内心的诚意。儒学思想中的“慎独”是在以自我道德修养作为基点的同时,并持之以恒地在外在整个社会国家的现实结构中不断输出与践行的内外合一、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连接点。

  从个体层面看,“慎独”首先是一种个体身心内外协调的修行。慎独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试金石;慎独是新时代公民应有的坚持操守、遵规守纪、表里如一的德行;慎独是党员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必然要求;慎独是加强青少年养成教育、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层面看,慎独同时也一定是一种关系到外在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联系、影响的伦理概念,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规范,慎独思想为网络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持。对儒学来说,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正是“慎独”概念在人身上实行、应用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基石。个体的内在层面思想品行的追求和外在层面社会责任,个体的特殊性与作为社会人必要的普遍性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彼此反应的。

  从国家和民族看,传承慎独精神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教育引导全民践行慎独精神有助于提升国民整体道德素质。

  2 “慎独”思想缺乏引发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

  网络道德是用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行为习惯评价人们在数字化虚拟环境中的活动行为。网络道德是调节网络环境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在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的总和。网络道德是人与人彼此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在网络环境上的反映。与我们当今的网络社会相顺应适配的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崭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道德并不可以独立于一般的人类道德之外,从道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视角来看就可以得出这个结果。从来就没有可以逃离现实道德的网络道德,就好比没有可以逃离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在互相影响,双方有不少的契合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网络道德一定是有其特殊性存在的,但是对于道德的要求和标准,在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普遍道德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表现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网络道德。

  “慎独”是一种个体自身身心内外协调的个人修行,同时也一定是一种关系到外在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互动、联系、影响的伦理概念。现今,我们在网络道德建设上缺的不仅仅是作为道德之形的规范,我们已经陆续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体系,但还是一直讲“网络领域道德失范”。实际情况是有规范而无规范践行,就网络道德领域而言,关键在于部分大学生缺失了慎独精神,缺乏道德自律,道德规范的践行也就成了一堆空壳,写写、说说而已。践行规范的内在动力不足,就不会有规范的践行。

  2.1 “慎独”思想缺乏使大学生网络生活价值观迷失

  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网络环境中被逐渐地蚕食,流行网络文化里的海量信息常常包含着对传统道德持否定性态度的内容,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大学生价值观的网络事件时有发生,传统道德在网络环境中逐渐变为边缘文化,其原因就是由网络文化冲击下造成的网络信息失真。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的网络异质文化渗透和入侵,以及我国目前网络环境中充斥信息良莠的不齐,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学生“慎独”思想的缺乏,对网络环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其复杂程度及危险程度,许多不符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时常产生。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往往造成了道德评判标准不一,低级趣味、庸俗、媚俗等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被大量夹杂在网络文化中并得到快速、广泛地传播,但往往越是经过炒作的网络流行文化的呼声却愈发得高,随之而来的网络流行文化的评判标准竟然转而被网络点击率、点赞数、播放量等网络呼声所取代。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事件常有发生,从客观原因来说,主要是极容易获取海量的、难以分辨、目不暇接的信息,致使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在网络的愉悦中沉迷,在无所顾忌的虚拟世界里沉醉,使大学生无暇进行独立思考。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发展,易使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对其成长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和危害。

  2.2 “慎独”思想缺乏使大学生网络生活行为失当

  部分大学生由于“慎独”思想缺乏,表现为内在成长的独特性、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道德自控能力不强。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空间和舞台中随意地抒发内心所想,但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慎独自律的精神,极不负责任地在网上随意宣泄消极言论,只为发泄在日常生活中堆积的压力或不满情绪,这使得网络评论交流区戾气很重。许多人交流表达观点为“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只要你的观点和他不同,就会用较为偏激且过分的口气“回敬”,这种负面情绪的发泄,对其他网民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良好网络生态遭到破坏。有一个隐身人的例子出自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一个放羊人走入一个黑暗深渊,看到了一枚能让自己消失隐身的戒指。他借助戒指的能力引诱王后,跟她一同夺取王位并谋害了国王。很多人就把网络当作了隐身的戒指,在这个空间中无限地释放自己内心的幽暗。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很容易把他人符号化,而忘记了对方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以致失去了同理心。而同时,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会变得极其模糊,道德舆论在网络空间中被弱化,想要有效地约束监督大学生网络行为愈加困难,因而我们应用“慎独”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和内在道德的自觉与反思。

  3 以儒家“慎独”思想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觉的路径

  互联网需要正向引导,人民需要正能量。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如同大海般浩瀚,但更应像星辰那样明亮,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路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和人民。

  3.1 “慎隐”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隐”所要表达的是,“道”时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社会中,哪怕在无人所注视的“隐微”之处仍然有道的存在。“慎隐”所强调的反求诸己的修身思想正是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所需要的。第一,“慎隐”思想充溢在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即使“隐微”之处亦为道之所存。“慎隐”思想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揭示人的内在道德本质并体现在我们日常实践中,所以我们的道德修养亦需从小事做起。第二,“慎隐”思想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活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处于自我监督约束和道德自律中,即使是在无外部客观条件约束和他人监督的幽隐细微之处。同时在进行网络行为抉择时始终保持理性,也是慎独的最基本要求。人与人的联系构成“慎隐”思想的源头,凸显出个体内部伦理意识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自我觉醒不需依靠他律制约,是以自律与自省为基本模式。为解决大学生自身因现实关系弱化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吸取慎独思想能为大学生构建预防道德失范的规范管理机制提供有效帮助。

  3.2 “慎言”思想帮助大学生培养网络言论文明意识

  通过慎言可以培养大学生注重网络言论文明。《论语·子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表明不管有无外部客观条件约束的情况下,都能从自身意志出发并做到慎思谨言、信而有征。互联网建构起相对开放的舞台,但网络谣言、粗鄙之语随处可见,只因有些大学生发泄内心的不满。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或传统习俗、压力等道德他律环境无法在网络环境中构成,以致道德他律在网络环境中失效。所以对大学生网上慎思谨言教育的加强,能促使其做好网络言论上的文明诚信。

  4 结语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慎独”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培育崇高道德人格自发性。强调道德修养,注重树立崇高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养成优秀道德习惯可以通过吸取“慎独”思想来培育,将“慎独”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培育大学生慎独精神、道德自律精神,进而使“慎独”道德观念嵌入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从而形成自觉行动,完成“慎独”思想的被动理解到真正运用于生活中的转化。一旦经过了体系化的思想指导,当下虚拟网络中必需的道德强制性和彼此共同监督的规范架构就会温和化,虚拟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准则将日益走向大学生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

  为了引导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不断自我约束自身行为与道德反省的目的,树立正向的互联网道德意识和互联网举止动因,让合适、合理、合情的互联网道德和互联网行为战胜失当的、不合时宜的互联网道德行为,通过顺应、认可与吸收正确的互联网道德行为准则,以达到可以随时自主地消解不良欲望,构建起更坚定的互联网行为意志,自觉维护使用互联网时的道德规范,培养个体的“慎独”能力。遵循慎言、慎隐、慎独的思想,强调大学生通过外在的具体规范来培养个人内在的道德追求。以至于达到在无外部强制公权力监督的情况下,在虚拟互联网空间中理性地参与并自我约束,确保言行一致,实现知行合一。

  最终晋升为古人常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互联网道德行为真正的自由。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自治区重点文科基地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招标课题“先秦儒家礼乐教化的道德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FZJX202316。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