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实态与住居理想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理想,实态,住居
  • 发布时间:2024-04-21 17:48

  文/金日学

  人类不仅是行为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在人类居住文明的衍化中,行为与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为演变是居住空间衍化的内在动力,空间衍化是居住行为演变的外在表现,二者存在辩证发展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多样。每一个民居的居住实态都浓缩着人类对地域气候、人文社会、家庭结构、生产方式的智慧判断与迎合机制,并以不同空间与生活的形态表现出来。纵横考察,横向上我国南北地域不仅有显著的民居形态与建构差异,在起居、炊事、就寝、就餐、作业、仪式、出入等居住空间与行为模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地方和民族差异;纵向上,一个地区、民族的住居演变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空间、结构、燃料、家具、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革与迭代。在过去的100年里,我国农村经历了土地革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历史变迁,再加上家庭结构从原先的四世同堂“大家族”逐渐转变为夫妻二人带娃的“核心家族”及独居或夫妻二人为主的家庭模式,促使乡村住宅不断进行改革与改良,通过新建和改建等方式使传统民居迎合现代农村住居需求。这些变化只能以调研方式在现场中获取,从历史中挖掘,在生活中捕捉。

  以往,学界对民居的思考更多着眼于形态、空间、材料、技艺等物质属性,对其使用主体的行为需求与空间感受关注较少;研究对象大多着眼于历史悠久的少量遗存传统民居,对分布相对广泛的改良农房关注甚少;民居调研大多止于静态考察,对其居住实态中的隐含动因及空间与行为对应关系关注偏少。这导致我们对一些地区的乡村人居特点及行为演变机制了解不够全面,对其传统民居的现代优化缺乏科学定位与实践路径。基于居住实态的空间行为研究,恰好弥补了其缺陷:通过对住宅使用者空间利用实态的调查,分析人的生活、行为、意识与空间的对应关系,掌握不同时期居住者对空间的改善需求,发现空间与行为的作用机制,规划传统住居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