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求真求实

  王光辉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通过三节语文教研课反思,论述了语文教学要还本归真,抹去浮华。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因势利导,从而推动教学从“无序”到“有序”。

  关键词:追求;本真;课堂;教学

  我们都上过听过许多公开课,公开课说到底是一种展示:展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展示教者独特的教学个性。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立足于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扎实有效?我想从以下三点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当然,在学习她们优点的同时,也一并说出我个人的听课反思。

  一、内容选择突出一个“真实”

  按理说不应有选择教学内容这一说,但是,我们都心照不宣,并不是什么课都可以拿来上公开课的。哲理、说明类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的课文当然不予考虑,好理解的不利于感情朗读的也不行,能读出味儿来的还要看看是否适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学习……于是,有些课文听遍了大江南北,是公开课的宠儿,有些课文却乏人问津,成了可怜的弃婴。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听完课,我的担心没有了,王老师以她朴实、严谨的教学思路带着她的学生成功地迈进了古典文学宝库的大门。课后研讨时,我还是说出了我的疑问,王老师说,她就是想通过这一课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实实在在地从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出发,并没有考虑其它那么多因素。尽管这一课中如何去挖掘教材更有效地引导孩子喜欢名著、如何教给孩子阅读名著的方法等教学设计还值得好好商讨,但王老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充分体现了她上课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追求一个“真”字。

  二、教学设计体现一个“真情”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特定的情境。《黄鹤楼送别》表现的是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裴老师通过播放歌曲、黄鹤楼景观等多媒体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较远的距离感,再加上裴老师诗画相融的语言引导,成功地为课堂营造出课文所要暖现的意境,情与景相织,心与情相融,再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拥有一种体验情感的愿望,获得一种情感释放的自由。体现了语文只能通过语文学科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那就是:阅读、感悟、表达——学生在对文本的接受和体验中找到存在于文本中的“自我”。当然,这节课设计也有待改进之处,如把原诗放在课文理解之后去学习,使课堂氛围高潮过后又趋于平淡,孩子们心中刚刚燃起的情感火花,来不及尽情绽放就要熄灭了。但这也为我们教学研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文包诗一类的课文到底应该怎样教?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卡壳”或“错误”时,我们应该珍惜,把握,因势利导。这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迅速抓住呈现在眼前的转瞬即逝的课堂资源,加以积极开发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当机遇来临时,我们要沉着“接招”,用爱心与真心、知识与智慧进行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课堂教学重不在教,而在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激情渲染、教学机智固然重要,但无论以哪一个为切入点,首先都应考虑与学生的融合,只有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交流碰撞中绽放心中灵智的火花,教学才称得上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俊,追求课堂失落的“真实”[J],江苏教育,2006,08。

  [2]丁光明,课堂教学与公开课之辨析[J],新校园,2009,1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