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模式下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文/ 信宜市玉都街道中心学校 雷燕青

  群文阅读的特点是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将课内外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阅读。它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模式组织学生解读古诗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因为古诗词的特点是有精练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唯美的意境、真实的情感,且篇幅一般都较为短小,如果零散学习,学生很难形成系统化、整体性思维。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能发展学生跨文本比较阅读的能力,让他们深入解读古诗词,在整理、思考、总结中掌握更为高深的知识,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关注文本共性,科学联结

  在设计优化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如何选择诗词文本的问题。文本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要找到文本之间的共性,挖掘它们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采用科学联结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提升对比分析的能力。

  在解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挖掘文本之中的共同元素,选择具有共同点的文本。例如“月亮”是重要的意象,在选择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挑选包含“月亮”意象的诗词作品,如《山居秋暝》《十五夜望月》等课内诗词和《泊船瓜洲》等课外作品,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与赏读活动。任务一,学生先解读《山居秋暝》,看看其中如何展现“月亮”意象,还配合呈现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如有学生发现《山居秋暝》中伴随“月亮”还配合展现了“清泉、竹林、荷花”等意象,体现了淳朴安静的生活状态。任务二,配合阅读《十五夜望月》《泊船瓜洲》等作品,说说不同诗歌中的“月亮”有什么差别。如有学生认为《十五夜望月》展现的是中秋的月亮,更多体现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任务三,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采用相同的方式解读其他意象,分辨不同意象体现了什么意境。

  教师要结合文本的共性选择群文,让学生按照联结点深入思考。这样能帮助他们找到高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阅读量,更能提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

  二、诊断认知起点,设置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展开学习诊断,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群文阅读活动,成为日益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分析不同学生在古诗词探究中的偏差和弱势,并设计相关的探讨议题,干预并矫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能让议题设计更准确,并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山行》《夜书所见》等作品都和景物有关。教学重点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动细腻地展现自然风光,二是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在自然景物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感悟。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后,教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出描写自然景观的词句,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他们很难从具体词句中抽象出写作方法,对于主题思想的总结也存在偏差。结合此情况,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三个议题。议题一:“你认为哪些词句能很好地展现自然风光,它们让整首诗歌呈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该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而且不同的学生喜欢的词句不一样,所以他们有很大的交流空间。议题二:“你认为哪些写作手法有助于展现景物之美,试着总结这些写作手法,并尝试仿写句子。”该问题的难度更大一些,教师可以提供思维导图、对比分析法等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议题三:“作者从景物中领悟到哪些人生哲理?”该问题难度更大,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引领其他同学一起完成。

  议题设计如果过于深奥,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让他们产生困扰,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若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交流、分析这三个环节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设计具体的议题,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解读综合能力。

  三、引导深度辨析,深化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写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深度辨析,逐步提升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李杜诗歌对比解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思考。在选择诗歌时,教师可以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等诗作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诗篇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辨析。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运用整合性思维,分别阅读李白和杜甫的课内外诗作,感受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法,思考两人的诗歌风格有哪些差异。然后展开深度探讨,思考这两人的独特诗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从个人经历、人物性格、时代特点等角度入手分析。第三步,引导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说说李白和杜甫的诗风哪一种更好,并陈述原因。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正是因为诗风千姿百态,所以才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提升,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碰撞。学生从识记、领会、应用等低阶思维能力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四、迁移价值观念,立德树人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活动时,教师也要“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让学生挖掘蕴藏在古诗词中的正确价值观念,“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诗歌整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与“诗人的爱国情”主题阅读活动,并将价值观的领悟融入到实践活动中。任务一,学生整合阅读《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等古诗词作品,说说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创作此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任务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想象自己是诗人,体会其浓浓的爱国情怀,还要结合自身思考,说说在和平年代,自己要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任务三则是实践创作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迎国庆”创作主题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爱,举行诗歌诵读大会,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并说说爱国诗歌给自己什么激励和启迪。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每当我想偷懒,不好好学习的时候,这些诗歌就激励我奋进,让我认识到,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更好地建设国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还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同时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美好,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

  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从选文、设置议题、提出问题、组织实践等方面入手,让群文阅读活动更加精细化。这样能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并有助于科学地开展活动。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