糭子制作技艺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糭子,制作,技艺
  • 发布时间:2024-06-15 17:30

  隋彪╱圖文

  端午節將至,又是一年一度忙於包糭的日子。包糭子的葉多採用竹葉、荷葉、冬葉、蘆葦葉等,在糭內加入肉類、蛋黃、豆類、草藥等不同材料,包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大致會包成三角形、四角形、長形等各種形狀,再用繩紮好,煮熟後就是美味又應節的糭子了。

  香港的糭子大部分是鹹肉糭和灰水糭(鹼水糭)。隨着各地人口遷入,也將自己家鄉的糭子製作方法帶到了香港,例如北方的棗糭、江浙地區的嘉湖糭、中山的蘆兜糭、肇慶的裹蒸糭等,各地的糭子因應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餡料有鹹、甜之分,但大多用糯米做主要材料。

  位於油麻地花園街的南龍粥店開業已30多年,每年端午節的前十天,全店人就開始忙碌起來,包糭子、煮糭子,幾乎每天通宵達旦。蔡老闆夫婦是肇慶人,除了一般的鹹肉糭和鹼水糭,最出名便是肇慶的裹蒸糭了,蔡老闆的叔叔以前在土瓜灣沿街叫賣,傳至蔡老闆手上已是第二代。裹蒸糭用荷葉、竹葉和冬葉包裹着糯米、綠豆、鹹豬肉、火腿、蛋黃、花菇、原粒瑤柱和栗子,要慢煮8小時。一個糭子有2公斤之重,足夠一家四口享用。除了零售,還可以來料加工,蔡老闆說,自己在家包糭子,還要煮這麼久,煤氣費都不止買糭子錢,所以有些街坊就拿了食材請蔡老闆加工,雖然所賺有限,但只要街坊吃得開心,蔡老闆也不太計較。

  中山蘆兜糉是用蘆兜樹的葉作為包糭的材料,蘆兜在香港通常被稱為「假菠蘿」,郊外常見植物。中山蘆兜糉在香港並不多見,我在大角咀的大記食品看到蘆兜糉的製作過程,公司負責人梁生向我介紹,蘆兜葉細長,有刺,所以處理較麻煩,首先要將蘆兜葉浸軟,然後清洗,晾乾,才可用來包糭。在大記食品的工場,包糭的工人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地處理着各自的工序,有捲葉,有填糭,有捆糭,梁先生則負責煮糭。工人們首先將蘆兜細長的葉子捲成約20厘米長的圓筒狀,這是蘆兜糭最難處理的一道工序,也是蘆兜糭最特別之處,捲得不好糭子就會散,然後將蛋黃、鹹豬肉、紅豆和糯米塞滿蘆兜葉,再用草繩捆緊後,便可拿去用水煮8小時,才完成整個工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