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宙墳場上的歷史課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歷史課,好奇,尋索
  • 发布时间:2024-06-15 17:32

  記錄皆因好奇心

  80 後學者鄧家宙博士任香港史學會總監,兼大學講師,對香港史、佛教史及香港「非遺」著述良多,《香港華籍名人墓銘集》系列、《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周年紀念簡史》、《香港佛教史》等學術專書廣受傳頌。鄧家宙讀歷史出身,游墳場記墓碑,緣於兒時拜山的好奇,為滿足求知慾而尋索。

  幼年與家人拜祭親友,鄧家宙看到附近的墓碑刻有「清朝官員」、「將軍」等字眼,但80 年代中港往來交通不便,為何有這麼多先賢安葬在港?這個疑問埋藏在鄧家宙心裡,直到後來研讀香港史,他才明白箇中原因。由是發現墳墓反映着特定時空的文化歷史,可謂珍貴「文物」。興趣所致,鄧家宙便於2002 年開始記錄及整理各墳場的資料。

  拜會先人心存敬重

  其時香港墳墓專書前無古人,鄧家宙用最傳統的方法,親身走遍大小墳場,造訪名人陰居,以記錄墓銘。初期尚是菲林相機年代,但由於菲林價格不菲,他唯有用紙筆把墓銘逐一抄下,到後來數碼相機普及才把研究電子化。

  踏足墳場、拍攝墓碑,乃至後來帶團觀墓,會否觸犯先人?鄧家宙指,他的心態是記錄歷史資料、彰顯名人事蹟,有別於「靈探」,不是去玩耍、打擾或冒犯先人;他形容自己和這些先人更像是老朋友。「反過嚟咁講,係因為『你』有重要歷史意義,我先做呢件事,將『你』嘅意義話畀世人聽。」鄧家宙說,研究至今從未有墓主後人投訴,反而一些大家族後裔主動提供先人資料,又向他言謝:自己對祖父認識不多,然而因為他的講座和專書,才知道祖父的生平事蹟。

  鄧家宙憶述親歷多次「奇遇」,在暮色四合或風雨欲來他要離場之際,便被石頭絆腳,回頭一看,旁邊就是走漏眼的名人墓碑。他笑言這種情況就如先人在對自己說:「我喺呢度,你唔好漏咗我。」

  墳墓與宗教文化

  鄧家宙是佛教徒,對宗教碑銘興趣甚濃,著有《香港佛教碑銘彙編》。墓碑與宗教文化實是息息相關,皆因宗教觸及生死議題,墳墓也反映着不同宗教特色及其生死觀。

  香港不同宗教雲集,本地華人傳統信仰之中,道教和佛教徒為數最多。一些道教墓碑上有道長字眼,或鐫有八卦圖案。而佛弟子的墳墓刻有蓮花,象徵「往生淨土」;梵字則代表佛菩薩加持,帶領他們到極樂世界。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可行的情況下會進行土葬,皆因他們相信將來會復活,墓銘「非死乃睡」便具此義。鄧家宙指着碑上的「Α」和「Ω」說,它們分別是希臘字母的首尾,藉此象徵生命的開端與終結源於神;也有「IHS」和「JHS」符號,意為「耶穌是人類救主」。

  鄧家宙繼續說道,拜火教和回教較為特別,他們不用棺木,只以白布包裹遺體安葬;有些拜火教碑刻或鑲有教徽,而回教墓碑頂如洋蔥,形同清真寺之頂。猶太教則在墳墓鋪碎石,後人拜祭時,會在地上拾起一塊石頭放在墳頂,以示祭過先人,這與他們在以色列時葬於山洞及以石封墓的習俗有關。

  風水墓地成港人禁忌

  本地華人重視墳墓風水,素來不乏地師點穴造墓題碑、三元九運墓碑轉向,乃至巫術種生基,足見一斑。而香港地少人多,不少住宅坐落在墳場隔籬或面向墓地,港人往往擔心「陰氣重」、風水不好,將墳場視為禁忌。「佢哋最擔心嘅其實係影響樓價。」鄧家宙笑言,「香港歷史上出現過嘅墳場超過100 個,好多已經關閉或者改建咗,今日好多豪宅地段當年都係墓地,我哋從來都係喺墳場上起樓。」

  打破忌諱率團「墳場游」

  而墓碑作為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載體,鄧家宙希望公眾可以放開傳統忌諱,走入墓園參觀和欣賞,並理解墳場不只是拜祭先人的地方。過去10 年,他舉辦相關講座和導賞逾百場,吸引不少公眾參與,合作機構不乏大專院校、中小學、長者中心等,又協辦在職教師培訓和書法藝術研習等活動。鄧家宙分享道,他帶團時發現不少長者對死亡的態度相當開放,參觀墳墓就如「睇示範單位」,趁尚有精力,為自己安排身後事;任教不同學科的教師亦在墳場裡「尋寶」:歷史、文化、宗教、語文、生態、藝術、生死教育等元素,各取所需,用諸教學。

  談到對墳墓研究的期望,鄧家宙直言墳墓所涉及的「殯葬祭」其實是中華文化核心,而墓是具體表現,應加以重視,避免文化斷層。他亦寄望日後香港可以出現更多有質素的墳場導賞團,不只是介紹墓碑和名人,更應提升對墳場「宗教性」及「思考人生功能」兩方面的關注,讓公眾獲益更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