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文/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黄莹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职语文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在一篇篇文智兼美的时文里面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优良的传统习俗和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等。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把工具属性和思想属性大放异彩,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同行并向发展。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两者融合起来的效果如何?融合的结果如何评判?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人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取得一定的成效,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有必要先透过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看到里面存在的不足,再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在迷雾中拨开一条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之道。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不强

  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很少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与思政专业的科任老师很少讨论课程思政的相关话题,普遍的方式是在各自的教育领域里深耕,少有交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育人并不是班主任、德育主任、思政教师的专职任务。中职语文教师既要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规律,更要挖掘语文教材里的思政资源;可现今某些语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没有把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忽视了对中职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个性塑造,不利于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

  (二)中职生的思政观念认知模糊

  大部分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对国家时事政治同样兴趣不高,使得中职语文课程对思政教育建设工作效果不大。其次,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正急剧地发生变化,性格容易冲动、不稳定、敏感,对外面的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现今,西方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网络媒介平台时有出现,宣传着西方人眼中标榜的“自由、人权、民主”,西方一面披着人权的皮衣攻击中国党史国史,抹黑历史英雄人物,恶意夸大历史事件;一面用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侵蚀年青一代的思想和激情,影响中职生的价值信念。这些都给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校对中职生思政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学校各部门之间没有协调、统筹好思政建设工作。近年来,出台的各项有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大大推进了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度,中职院校也紧随其后,虽然部分中职学校建立了一定的思政建设方案及相应的教师管理奖惩实施制度,但往往疏于形式,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没有落到实处。

  此外,中职学校普遍有“重技轻文”的现象,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各项劳动技能评比项目设计上,而对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鲜少关注。从大方向上来看,部分学校没有坚定教育的初心,没有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完美结合。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发挥教师在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是非思政课程的教师,但依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中职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我只需要上好语文课,育人任务交给思政课老师和班主任就好了。中职语文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元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同时,自己也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增强对时事政治的敏锐度,唯有如此,才知道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如讲到《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时,语文教师可穿插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为期五个多月的观测试验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兢兢业业、自强不息的时代楷模精神;如果所教授的学生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还可以穿插历代神舟载人飞船的模型、设备更新换代的视频,学生在惊叹设备越加精益求精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也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强大奉献力量的认同感。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把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哲学思维等融入课程之中,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必要时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插入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内容,拓宽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二)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整合语文教材里的内容,充分发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把教材中的思政资源与培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等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教学不为教材所限制,语文教师能做到活用教材,建设有温度、有深度的中职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可将语文教材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活动”与“古诗词诵读”四个教学模块融入课程思政,从而打造一条教书与育人兼顾的教学路径。

  1.在“阅读与欣赏”中品文悟道

  阅读与欣赏模块是高教版语文(第四版)教材里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需用到的学时占整本教材学时的三分之二,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有记述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也有表现新时代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的作品……找到课程思政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品文中悟出华夏民族彰显出的“道”。如:基础模块语文(下册)第四版的第一单元是关于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的文章。在教学《合欢树》这一课文时,除了完成理清文章思路、合作探究《合欢树》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知识导向目标之外,更要落实思政目标:感悟文章里表现的母子情深,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上升为价值观的塑造:学会爱他人,学会感恩。沿着第三个思政目标的导向,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母爱,感受生活中的亲情。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听与歌颂母爱有关的歌曲,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分享与母亲感人的一幕。在学生们热情慷慨的分享下,升华本节课主线——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2.在“表达与交流”中以语达意

  中职语文教材中“表达与交流”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口语交际,另一部分是写作。这个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里正确地把握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表达交流,写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文章。

  为了让语文课程教出“思政”味道,语文教师要挖掘、开发里面蕴含的“意”。如在口语教学环节中,可设置一个即兴讨论的话题,师生围绕“见了老师不打招呼”这个案例讨论,让学生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师生之间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关系。再比如,在写作教学环节中,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精神。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任务,对于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写一份关于电子技术应用前景的报告,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写一份为婴幼儿提供日常基本护理流程的工作日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撰写一份介绍名胜古迹的导游词。设计这些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又可以实现中职生学校人——职业人的灵活转变。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身践行

  实践活动是以“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倪文锦、于黔,2019)。以身践行,用身体去感悟生活,把教学内容由课堂之内延伸至课堂之外,探索出更多思政教育的方法。如在教学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四版第二单元里的实践活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古诗文赏析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古诗文,抓住赏析重点,品味语文,剖析结构,挖掘思想,体会古诗里的美感,在组内分享,推选优秀选手在班上分享。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体会,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旨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里的人文精神。

  品味《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寻找《氓》的文献资料过程中,由初步感知《诗经》到从心底里感受周王朝五百年间社会生活面貌:有关于揭露统治者残暴的史实,有描写百姓春耕秋收的农事,也有叙述男女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体验人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当然,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身体力行,通过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实现技、知、情、意在情境中的深度融合(徐蔚,2020)。语文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古迹、烈士纪念碑,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引领学生追寻前人的足迹,加强中职生的爱国爱党的思政教育。

  4.在“古诗词诵读”中以声传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中职生的文化自信和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可在中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课外古代诗词诵读》里加入诵读赏析环节,在这些经典流传的古诗词里,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说是字字珠玑,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在古诗词诵读时应强调美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先让学生们试读,遇到不懂的字词,先自己查阅书籍;接着是评读,就是当着全班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对该名学生的朗读给予点评,评价他断句是否正确,语句的平仄、押韵是否读准;然后是范读,经过学生的前两次试读,已经大致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就会有意识地模仿学习,哪句诗词要读得高昂一点,哪些诗词要读得低沉一点,把握诗词句的情感变化;最后一步是诵读,在教师高昂的情绪带动之下,学生们也更加了解古诗词的内涵,自己也变得更自信一些,敢于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课堂上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个人读、小组读、男女PK读、配乐诵读等,用读来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提升中职生的审美情趣。

  (三)组建课程思政的跨学科团队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教学团队组建方案、人员管理条例及团队激励政策,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修订课程思政专项教师团队培训督导机制,以此来确保教师思政建设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建课程思政的跨学科团队由语文教师、企业教师、班主任和思政教师组成,彼此分工合作,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能力特点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一起去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或拓展课外的思政资源。每个思政团队至少4人以上,至少有1名思政专业教师,以便在日后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上给予思政资源方面的提示和点拨,助力语文教师更快完成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组建课程思政的跨学科团队,能合理配置课程思政资源,改革语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实现“三全育人”。

  (四)构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如何,必须要有配套的教学评价去检测。在课程思政建设指向的价值观引领,培育周期长,成果表现内隐(李振华,2022)。语文教师要找准课程思政的评价点,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科任教师、班主任、学生团队、学生主体等参与其中。教师设计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回应性评价、达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回应性评价是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和评估,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达成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评价体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考察,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塑造;分析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敬业程度、团结协作程度、参与度和创新度,尽可能使评价内容规范而合理。表现性评价是关注师生日常言行的可持续变化,是在生活场景或模拟情境中对师生行为举止的反应变化的评价。如,在学习了梁启超《乐业与敬业》一课后,请学生来课堂上模拟“超市卖货”“做服务员的一天”等工作场景,从中评价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达到了有业、敬业、乐业哪种层面,在听取了师生给予的评价意见之后,努力多次地在现实生活中多观察、琢磨与实践,记录该生的行为变化,指引学生朝着“做到沉浸在工作中乐以忘忧的最高境界”的方向发展。在评价方式上,也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式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综上,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而综合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其从“育才”层面上升到“育人”层面,激励中职生成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本身就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坚决做好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中职语文教师要认清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重新审视,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牢牢抓住中职语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组建跨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构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