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情境创设方式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情境
  • 发布时间:2024-07-29 17:10

  隆桂英

  (广元市苍溪县状元桥小学校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任务情境设置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认知思维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任务情境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和情感体验。立足于此,教师应根据任务情境的设置方法,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研究活动,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参与体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研究的效率。本文重点阐释了创建任务情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4)6-005-01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细致解读课文,依据内容和学生语文研究能力设置任务种类、情境模式,带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研究课文人物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特点、写作方式、文章布局等。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与理解,简化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提高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振。同时提升学生写作技巧,增加学生语文研究能力,建立课文研究信心和阅读写作勇气。

  一、立足课文凸显主题设置情境

  在设置任务情境环节时,要细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活动内心变化,事件发生、发展的含义,从而构建引导学生体会主旨的任务情境活动,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总结归纳能力强化。

  例如,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时,教师依据课文内容、主旨设置任务情境。本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①引导学生体会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内涵,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丰富性,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②感知文章详略得当的描写手法,理解详写的细致,略写的简练。

  然后,教师依据课文主题和主旨为学生研究课文设置任务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基于阅读课文开展思考和任务活动完成。教师依据课文主题设置任务情境如下:①引导学生讲解自己家乡过春节的特点和习俗;②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北京过春节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特点;③观看视频,体会北京春节中的传统文化含义;④小组合作分析文章详写内容、略写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方式;⑤自主研究:总结北京春节的特点;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指向,感知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综合多种资源设置任务情境内容

  教师就要针对与课文有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分析,综合应用,设置出与学生语文研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情境活动。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北京的春节度过环节开展资料的整合。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北京过春节的视频、图片资源,引导学生观看体会,在直接视觉感知中理解课文中的语句和活动场面,深化对任务情境的理解和研究深度。同时借助其他学科资源开展知识间的联动教学,如利用科学知识研究在冬季庆祝春节的季节意义;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课文蕴含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情感体验等;利用美术绘画引导学生基于理解和生活体验绘制春节热闹场面,抒发学生内心的喜悦心情;利用音乐课程的歌曲演唱抒发学生对春节的热爱,对节日到来的期盼。教师通过多种资源综合利用,设置具备音乐、绘画、视频、学科知识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沉浸式体验语文课文研究过程,建立系统、全面的思想认知和情感体会,激发学生内心的文化传播意识,推动对课文的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三、以任务为引导构建语文实践情境

  任务情境的设置需要以任务为引导,通过任务的指向性规划出情境设置的大致思路和内容,教师再依据学生语文研究能力完善情境环节,强化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的体验感知程度,深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研究能力。

  仍然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基于对课文的分析研究和学生语文研究能力及经历设置如下学习任务:①泛读课文,感知课文感情基调;②细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北京春节的欢度场面;③细致研究,体会北京春节的活动,感知大人与小孩的行为、情感、心理;④联合自己欢度春节的经历,对比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⑤感知中国春节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中心思想。

  然后,教师依据上述任务为学生设置体验情境:教师播放在互联网收集的春节视频、图片,让学生观看、体会、理解其中的春节欢乐氛围;同时播放在全家团圆时,某些特殊岗位仍然坚持本职工作的人员信息,让学生体会岁月静好背后的他人付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每年过春节都经历的事情和活动,并分享给同学和教师。这样教师依据任务设置情境,然后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欢乐场景、体会全家团圆的快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同时懂得中国春节顺利开展的背后是由无数人仍然坚持本职工作的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对在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叔叔阿姨表达尊敬和崇高的敬意。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理解了中国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思想,感知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体会出岁月静好的珍贵。

  四、设置引导问题丰富任务情境内涵

  任务情境的构建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深入浅出的理解,通过问题引导效果,指引学生完成问题思考,从而达成对任务的分解,推动学生对任务内涵的解读,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以《竹节人》为例,教师为强化学生对任务情境的理解和完成高效性,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引导性问题:①阅读思考,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进行讲解描述?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通过阅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④竹节人这种传统玩具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⑤体会人物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方法,思考文中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学生借助引导问题能对课文理解有深刻体会,简化学生完成任务情境的难度,提升其研究课文的信心。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细致研究课文内容,分析段落间的关系,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字组织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童年的美好与乐趣。另外,学生借助问题引导,能直接感知文章写作层次、结构,明确文章布局思路,从而学习研究,借鉴到自己写作中。并将文章中的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灵活运用,增加自己文章语言生动性,强化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丁浪. 语文学习情境、任务与活动的优化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4,(04):42-44.

  [2]瞿卫华.小学语文学习情境的特征定位、结构划分与辩证操作[J].教学与管理,2023,(08):27-30.

  [3]王红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8,(11):16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