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非遗”传承人上一堂古籍修复课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传承,古籍,修复
  • 发布时间:2024-08-02 21:38

  文/ 易馨(北京大学)

  “ 古籍修复流程有几十道工序。本次活动, 我们安排了适合新手操作的补破、溜口、裁剪余纸、装框等环节…… ” 看到此次古籍修复的活动通知,我果断报了名。

  5月25日活动当天,下起了淅沥小雨,我走进中国书店的西门,沿楼梯走到三楼活动厅,那里几乎已座无虚席。我坐在倒数第二排的一个空位,只见桌前已整齐地摆放好纸、笔和剪子等多个修复工具。

  修复书,先知道什么是书

  古籍修复实践前,中国书店第四代古籍修复师徐晓静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古籍、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历程、古籍修复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艺等知识。

  既然是书(古籍)的修复,那什么是书?这看起来似乎不是问题,今天随处可见各种书,不就是那样的吗。但古代的书是什么?大部分人就说不好了。刻甲骨文的龟背是书吗?刻铭文的青铜器是书吗?好像不是,那真正可以叫书的是什么?

  徐晓静老师说,简册为正规书籍的开始。简是狭长的竹条、木条,一条条的上面都是字,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就是册。

  简册在商代就有了,甲骨文的“册”字,就像长短相间、中有两道绳编的简册。简册中形成了后世直到现代书籍的一些基本规范:简册最前和最后是空白简,以保护书籍有文字的部分,后世的册页书籍也有如此的“护页”;简册最上编绳以上和最下编绳以下,不写文字,后来书籍一直有上下留有空白的天头地脚;简册内容单位为“篇”“卷”“册”,后世书籍一直如此;简册中正文大字,注解小字,至今沿用,等等。

  有书就有书的装帧,徐晓静老师简洁的几句话,就将其漫长历史演变勾勒出来:“装帧的三个阶段是简册、卷轴和册页三大制度阶段,十种具体形式是简册装、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仅仅这些名字就已美不胜收,我一个不落记在笔记本上,回去再一个个细细研究。

  书籍的装帧与书籍的保护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有优点,便于某种阅读方式,利于保护书籍等。但每一种也都有自身的缺点,比如经折装(现在常见的折页小册子),其保持了卷轴书籍横幅阅览的完整性,又能开能合、能伸能缩,折叠方正,但缺点是经常翻阅折叠处容易断裂。

  那么,就有了书籍修复这个事情。徐晓静老师说,书籍修复与书籍的历史一样长,最早是对简册的修复,“韦编三绝”修复比较简单,续上绳编就可以了。在漫长的历史中,书籍修复的技艺不断发展,甚至本身也成了一种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了近代,在古籍修复方面最负盛名的是“肄雅堂”,而继承它的正是“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

  试手溜口

  “现在,同学们可以到前面来,看看两位古籍修复师是如何利用我们桌前的工具修复古籍的,再动手操作。”讲完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后,此次活动进入实操体验环节。

  徐晓静老师介绍,古籍修复包含了“溜、补、衬、镶、托(脱)”几大步骤,但细细数下来,有几十道工序——拆书、分离书页、展平、补破、溜口、喷水、倒页、晾干、顺页、折页、捶平、齐栏、压实、裁剪余纸、下捻、上护页、上皮、订线、贴书签、做函套……我们此次观摩和实践的是比较基础的修复操作——溜口,即用裁成长条的薄皮纸修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当同学们纷纷围到讲台前,两位古籍修复师便开始演示。他们先将白纸垫在最下方,然后将两页需要修复的古籍对齐,再在古籍的上方喷水,用毛笔蘸取糨糊轻涂在两页对齐处,中间贴上一张细条白纸。老师边做边说,如果觉得水或者糨糊涂抹过多,可以用另一张白纸吸去后,再进行修补。

  一张白纸、一份古籍、镊子、纱剪、毛笔、刷子、一小碗糨糊、一个小喷壶,这是每个同学桌上的修复工具。我开始对古籍破损处进行溜口,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着的演示视频,回忆着老师的讲解,首先在残缺处周边喷上少量水让其稍微湿润,再涂上薄薄一层糨糊,随即将一张薄皮纸平铺在残缺处。稍等片刻,用手指按着,将多余的薄皮纸轻轻撕掉,再用镊子和纱剪小心去掉不规整的纸屑毛边儿,整个过程中大气都不敢出。

  将书页中大大小小的5处破损补好,我才回过神来,托着古籍页将手肘拄到课桌上等其晾干。这时,徐晓静老师走了过来,我赶忙问出心中的疑惑:“您看,我补上的部分和古籍页本身的纸张颜色深浅不太一样,在您平时的修复工作中会有这种情况吗?”徐晓静老师微笑着说:“会有的,这种情况有时是难免的,但我们会最大限度地让它们接近,比如古籍是皮纸,现在也不可能找到当时的纸张,所以只能找和它原材料、密度、颜色等最大限度接近的纸张……”徐晓静老师的一席话,瞬间安抚了我希望修复得天衣无缝的完美主义倾向。

  传承人

  2008年6月,中国书店古籍修复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徐晓静成为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她先后修补了元刊《普宁藏》本、明宣德刊本《御制四书大全》等几千本珍贵古籍。

  “古籍修复是个综合学科,要懂历史,还要懂审美,比如配纸、染纸要懂得配色,还要掌握版本知识。以及古汉语知识、装帧形式、印刷技艺等。”徐晓静说。 现场听了她的讲座,接受了她的辅导,回学校后,我不禁查找了一些关于她的介绍,看后更是钦佩。除了修复技艺的精湛,在对徐晓静老师的诸多报道中,还讲述了她对古籍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敬仰和热爱。

  徐晓静甚至感到古籍是桃花源般的所在。有一次在修复一本明代古籍的过程中,她意外地在书中发现了一只小虫子。这只虫子早已被完全压扁,变成了一个近乎透明的标本,但全须全尾,完整无缺。

  徐晓静不禁有了很多瑰丽的浮想,“是不是主人读书时正好在树下,他抬头思考时,书页上慢慢爬上一只小虫,就在他低头的瞬间翻了页,于是就把虫子夹在了里面。”小小的蠹鱼就这样保留在了那里,跨越了漫长的时光,只在等着这一刻,与她相遇。

  徐晓静记得,2005年她刚入行时,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不足100人,到现在已有差不多几千人。但目前全国馆藏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有1500余万册(其中一半以上亟待修复)。她还是担心,对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来说,修复师的数量太少,一位成熟的古籍修复师一年最多修近百册,更何况古籍还在随着时间流逝不断遭受损坏或自然老化。

  中国书店多年来持续加大对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投入力度,已培养出了新一代古籍修复传承人,徐晓静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队伍中,携手传承中华传统技艺。今天现场的同学有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文物修复等专业的,徐晓静老师的希望他们一定听进了耳中。

  如今,在中国书店的修复室里,已经配备了纸张检测设备仪器。经过各种检测,纸张的原材料、品种、颜色成分、耐折度、长度、克重等,就能一目了然。科学仪器对纸张的精准分析,让古籍修复师们对纸张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以便选配更合适的补纸。

  责任编辑:张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