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文/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白如玉

  一、构建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是实践育人的关键一环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源泉。他倡导教育应当与实际紧密相连,服务于广大人民。教育应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从日常点滴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通过搭建党建+社区协同育人平台,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为实践育人提供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舞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以及勤工助学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更可不断锻炼和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构建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尝试

  近年来,社区党组织积极深入群众,将工作重心“下沉”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广泛动员并引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的共建共治工作。同时,各类组织也积极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使得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2]通过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将高校党建和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一方面形成了党建+社区协同育人新机制,另一方面让大学生群体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治理当中,对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社区治理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是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补位与推进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发展轻培养、社会贡献度低等现象,用新方式新内容引领学生党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搭建党建+社区协同育人平台,可以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明确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提升党员先进性、贡献度和服务意识。

  二、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是关于建设定位:在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架构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社区为实践平台,构建党建+社区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实现培养、教育、管理党员并服务引导广大学生的目的。

  二是关于建设内容:将党的先进性和影响力深入到社区中,把党员的培养考察工作放进社区中,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和服务性作用,并在社区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凸显社区的育人功能。[3]

  三是关于建设维度:校内以宿舍为载体,建立“一站式”学生综合社区育人平台,形成以宿舍为基点、以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以社区大学生群体为基础的基层党建新模式。校外以学院所在社区为中心构建一站式党建服务社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高校党建与社区服务结合,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社区基层治理能力。

  四是建设对象:以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社区大学生群体为主体。

  三、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佛山市南海区X社区,该社区总面积2.48平方公里,共13个村民小组,目前约有100名党员,社区大小商铺约310间。社区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人口管理和居民服务,包括党务、计生、卫生、综治维稳、民政救济、社会保障、老年人服务、社区文化等多项工作。X社区旅游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汽车与交通学院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16名,入党积极分子近200名,学院将学生党建和社区党建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党建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构建理论宣讲平台、文化共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社区建设,形成“价值共育、文化共享、成长共赢”的生动局面。

  一是打造理论宣传平台。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打造汽车学院小讲堂、汽车学院微党课等特色思政品牌活动,组织汽车学院大学生志愿宣讲骨干通过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进宿舍、进社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政策法规等。第一,支部成立理论宣讲团,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学思践悟新思想,青春奋斗新时代”支部系列微党课。以微党课的形式鼓励学生党员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红色火种的传播者,目前累计参与人数1500余人次。第二,结合学生热点需求,组建“反诈”志愿讲师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演讲技巧的同时,帮助更多人提升防范意识。将其与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宣讲报告、参观考察、学习体验、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学院已经举办了4场专题培训和3场宣传活动,吸引了近800名学生加入“返家乡”反诈志愿宣传活动中。第三,通过每两周开展的红色观影活动、寒暑假学习强国打卡活动、主题征文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支部共组织相关活动18场、创作心得作品380余篇。

  二是打造文化共育平台。利用学院所在X社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Y村红色文化资源及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共育活动。第一,强化党建引领。支部与社区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与要求。其次,厚植乡村文化。以醒狮、剪纸等传统文化传承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乡村、龙狮会演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乡村,增强村民文化认同。第三,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发力点,组织更多学生走进乡村,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学院“三下乡”队伍被全国、省市及校内媒体宣传报道60余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美育浸润、普通话推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等方面颇有成效。

  三是打造志愿服务平台。校内建立“党员志愿先锋服务队”,为同学解答助学、入伍、入团、入党等方面的疑惑,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开展家庭困难学生“集体帮扶结对指导”、“助力萌新”新生入学与适应服务行动、宿舍走访送温暖等活动,努力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校外学生党支部成立学生党建服务中心,与学院所在X社区进行周期性、持续性的联结,坚持文明社区创建,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就党务、社会保障、老年人服务、社区文化等多项工作进行深度合作。学院学生党支部成员和社区党员骨干共商共建社区服务计划,2023年开展特色服务包括乡居环境改造、儿童美育关怀(音乐、醒狮、戏剧、美术)、长者生日会、节假日慰问会、暑期“三下乡”儿童夏令营、民俗主题亲子团建活动、长者陪伴(小手工、健身舞)等志愿服务活动共计50余次,在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切实增强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四是打造专业服务平台。一方面,依托学院专业特色,为社区孩子开展汽车知识科普活动。邀请社区孩子参观汽车实训室,了解各款汽车、方程式、发动机、电子元件等,由学院学生讲解有关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的基础知识,并模拟汽车驾驶,通过这样富有趣味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营造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依托技能竞赛,培育工匠精神。将技能培养与精神传承结合起来,学生党支部联合学院各实训室,通过探索“党建+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育人路径,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动员作用和专业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成果,并在竞赛中培养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挥支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以赛促学,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

  四、高职院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经验探析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筑牢思想根基

  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党建教育阵地,提升思政育人的时效性。将学生社区、校外社区作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支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延展思政空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思想领悟的升华,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社区育人长效化建设

  推进社区育人长效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任务,需要提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社区育人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加强学校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建,发挥党组织在社区育人工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培养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社区育人队伍。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探索社区育人网络平台,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

  (三)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实践育人的吸引力

  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高校党建的新形态,促进高校党建的网络化建设。一是党建活动信息网上发布、网上存储,形成高校党建信息数据库。二是党建活动自主选择,自主参与,构建灵活、开放的个性化党建育人培养体系。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同步开展伴随式评价,形成良性互动的反馈促进机制。在内容选择上,通过理论宣传平台、文化共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等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将支部学生的党性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逐渐发挥支部党员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切实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2]张应钱,何汉斌,樊有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高校党建与社区协同育人机制——以“健康社区·岐黄当归”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健康志愿服务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2(20):97-98,141.

  [3]龙柳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1.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