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养视角下核心价值观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探索

  文/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桂新春

  一、引言

  劳动是人通过自身艰苦的体力和脑力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是认识性脑力劳动,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是努力劳动的结果,是学生阶段的主要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体力劳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撑。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针对的是学习以外的体力劳动,劳动素养的内容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然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当今时代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呈“融合”状态(章乐,2020)。劳动教育涉及的不仅是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特别针对卫生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既厌劳动又厌学习,更应采取“体脑”融合理念进行劳动教育,协同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只有将劳动素养融入脑力劳动一起培育,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中职学生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融合贯通和共同发展。

  为提升卫生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可在药剂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劳动素养的培育。通过挖掘生物化学教材中蕴含劳动素养的知识点,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事例作为课堂融入的劳动教育内容,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引领学生认同劳动和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和课程知识掌握的目的。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生命学科,是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推动医学等学科不断发展。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可为药剂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夯实基础,也为在临床药房或社会药店工作时准确把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提供针对性的药物等干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课程内容与多门课程相互关联交叉,又相对繁杂、抽象,使学生倍感枯燥难懂。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劳动素养,具备思考、探究和交流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卫生中职三年制药剂专业二年级学生,年龄多数在16~17岁之间。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生物化学的前期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等掌握程度较低。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想象和联想能力较强,对理论知识的抽象领悟力较弱。部分学生心存厌学、厌劳等思想,羡慕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成功典型,呈现沉迷手游、学习和体力劳动需督促等行为。透过学生所表现的行为和习惯,映射出他们的思想及劳动素养出现了偏差。

  四、劳动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教学背景

  卫生中职学校是培养医学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毕业的学生多数从事医学相关工作,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说明从事医学工作比其他行业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和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可是,卫生中职学生平时所表现的相对较低的劳动素养,会阻碍学生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揭示其对劳动存在错误认知,劳动价值和观念被异化。然而,卫生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观念碰撞激荡不断加剧,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职学生又受自身综合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局限,思想难免受到冲击,对劳动的本质和表象产生迷茫、困惑,从而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影响他们在校时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因此,每位教师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田,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托,根据专业、学生情况、学科特点,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扎实推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劳动素养的培育其核心是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而这些变化都是基于人的劳动思想、价值和态度等方面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劳动素养的培育其本质也是价值观、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由此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素养的培育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都聚焦“育人”的功能。同时,劳动及劳动素养的培育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内容中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人物事迹彰显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事例应用到劳动素养的培育中,既可相融相济、相得益彰,又可协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推动“体脑”劳动素养的共同提升。

  本课程教学是立足生物化学课堂,通过挖掘出课程中蕴含劳动素养的知识点,探索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能解释相应知识的事例,形成教学中可融通的劳动教育内容,课堂及时融入而引领学生。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张学新,2017),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考、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当课堂面对融入关联劳动素养的内容或事例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矛盾冲突时,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学生思考,达到引领学生感悟,进而认同劳动及劳动教育。

  五、劳动素养培育的教学理念

  (一)以实现情感目标为依托

  情感目标的实现对价值观念的更新、学习态度的形成、高尚情操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课程的情感目标是通过课堂劳动素养的培育,引领学生认同劳动,崇尚劳动,在学习和工作中主动提升劳动素养。学生在课堂接受关联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或事例,如爱国、敬业、诚信等。讨论或思考中学生内心所产生的反应,对其中的内容或事例做出价值评价。多次融入强化后,学生可能会对正确的劳动观念、自己的劳动观和周围人的劳动行为进行对比,促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最后达到“价值的性格化”,自觉践行而落实课程的情感目标,从而实现劳动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合理设计,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培育效果

  1.合理分组

  以学校药剂专业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班的性别、年龄构成及知识水平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制定并开展问卷调查

  结合专业特点、劳动素养内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学生劳动素养调查表”,利用问卷星对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实验班的调查分课程教学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对照班在课程教学开始前进行调查。

  3.课堂教学基本思路及效果检验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授课教师、课程内容、课后作业都相同。不同之处,实验班增加了课堂融入劳动素养内容或事例的讲解、讨论(思考)和分享环节。教学结束后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劳动素养培育的效果,即学生劳动素养认知、学习成绩的改善等。

  六、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

  (一)课堂外辅助模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学情,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

  1.课堂教学前

  教师可以将对分课堂模式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堂上教师再详细讲解,促使学生养成阅读、思考、交流的自主学习习惯。将课程讲学案(含预习问题、探究问题、训练问题)提前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后作业“亮、考、帮”的参考和自主学习的指引。

  2.课堂结束后

  要求学生课后将课堂所讲授的书本内容,通过阅读、思考的方式内化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为后续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课堂劳动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

  课前悟、掘、融,课堂讲、明、分,融入时间3~5分钟左右(桂新春、颜冰楠,2020)。

  1.悟,领悟内涵

  教师首先学懂、领会劳动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及联系。

  2.掘与融,挖掘与融合

  潜心研究教材,将教材蕴含劳动素养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探索出关联核心价值观的事例,并能意释此知识点,作为课堂融入的劳动教育内容。

  3.讲,讲解

  课堂中学到蕴藏劳动素养的知识点时,及时讲解关联的劳动教育内容。

  4.明,讨论或思考以明理

  课堂上,通过讨论或思考等方式让学生领会融入的内容或事例,反思自己的劳动素养,厘清自己应该如何做。

  5.分,分享

  学生说说对关联劳动素养事例的理解、想法或做法,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强化和理解正确的劳动素养。

  (三)融入效果的评价指标

  劳动素养评价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两方面。相同的评价指标,即思想认知、行为及班风的改变。思想认知指调查问卷中调查指标的选项数据有改变,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行为改变,指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奉献意识增强(志愿服务活动)。

  1.脑力劳动的效果评价指标

  (1)班风。学生乐观上进、互帮互助、班级和谐。(2)学风。课堂纪律好,学习气氛浓厚,做到好学善思、主动探索,按要求做好课堂内、外学习。(3)成绩。实验班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操作规范、熟练,理论成绩(含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班之间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体力劳动的效果评价指标

  实验班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劳动、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劳动品质。课室、宿舍、清洁区等区域清洁干净、物品摆设整齐有序,学生卫生习惯不断改善等,卫生文明获得次数比对照班多。值日及其他劳动任务,不需督促提醒,完成质量高。

  七、课程劳动素养培育示例

  课程劳动素养培育示例以关联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事例为劳动教育内容,经过课堂融入式培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必要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秀的劳动品质。

  (一)爱国

  针对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愿多做事情等问题。学习“生物活性肽”时,代表物谷胱甘肽,其还原性质可保护体内基团、分子及组织等免遭氧化性物质的损害,含有人们自愿奉献自己、保家卫国的寓意。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攻坚克难,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为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隐姓埋名30年。这些模范人物的行为体现了什么?学生在学校应该做什么?请同学讨论、思考并分享,教师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为学习动力,把报国之志转为实干行为,通过多劳动,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巩固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敬业

  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做事较浮躁,学习只想死记硬背,不愿静心思考、探索,日常生活劳动中敷衍了事等现象。学习“生物氧化”时,懂得三大产能营养素兢兢业业地工作,协调保持人体能量供给平衡,如同人们做事情精益求精一样。孔子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和学生能做好自己本分,就是敬业。李时珍科举受挫、立志学医,涉深山旷野,访名医宿儒,潜心研究本草学,铸成旷世医著《本草纲目》。大国工匠高凤林,技工毕业,逐渐钟情、专注焊接工,经过苦练基本功,持续学习、钻研、创新,攻克200多项航天焊接难关。从这些人物事迹中获得什么启示?自己在劳动中如何做?请同学讨论、思考并分享,教师再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劳动,把学习和工作尽力做好。

  (三)诚信

  针对部分学生劳动时弄虚作假,考试时投机取巧提高成绩,犯错时极力辩解等行为。学到“必需氨基酸”时,知道必需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合成中必须从食物摄入的氨基酸,正如“诚信”是人们必备的道德规范。中外诚信的名言警句,体现各个国家都重视诚信。“狼来了”的故事在中职学生耳熟能详,说明说谎虽然能骗得他人1到2次,但终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内容简单,却令人警醒。“一诺千金”的季布,说话算数,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当他遭受当局迫害时,其朋友甘冒灭族的危险保护他。这些事例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做?请同学讨论、思考并分享,教师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在劳动中做到诚实守信,面对错误勇于担当。

  八、结语

  针对学生存在的劳动素养问题,在教学中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事例作为劳动教育内容,课堂中及时融入,引领学生认同劳动和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认同劳动,积极劳动。从而落实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达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领悟、反思劳动教育内容和课程知识,助力课堂劳动素养的培育效果。因此,此教学理念融思想教育、劳动素养培育及学习方法于一体,创新课堂劳动素养培育的新方式,对于提高劳动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卫生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劳动素养的培育研究”(2022YQJK51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