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研学游,高质量,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09 20:47
文|本刊评论员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炫酷工业科技游”“长城古迹探寻游”等八大系列主题活动;江苏省文旅厅发布“博物知旅”暑期系列活动,并推出10条江苏省文博场馆研学游精品线路;济南市文旅局组织全市非遗传习场所开展“泉润非遗——暑假研学月”活动……暑期来临,研学游升温,许多城市大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研学品牌活动,既有利于全域文旅资源互融互通、促进文旅消费,也有助于推动教育与旅游双赢发展、规范研学经营。
这些研学活动与路线的推出,从一个侧面展现着研学游市场的火爆。近年来,从探访古老的文化遗址,到深入乡村体验农耕文化,从参与前沿的科技创新项目,到走进企业了解现代工业流程,这一寓“教”于“游”的新模式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人气持续高涨。第三方数据显示,研学游市场规模2023年达1469亿元,到2026年预计可达2422亿元;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万多家;研学场景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而是拓宽至科学、文化、艺术及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可以说,“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游”已然成为新风尚。
毋庸讳言,在研学游“热趋势”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名校游变成校门打卡,博物馆深度游变成听讲解,深潜排队一小时体验10分钟……纵观研学“变形记”,主要表现为:“游而不学”,孩子们的研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质价不符,部分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安全保障不够,孩子出行食宿存在隐忧;师资存疑,导师行为有待规范。究其原因,是传统旅游企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而新兴的研学机构又难以完全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研学游产品的需求,导致供需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作为新型“移动课堂”,无论是从家长需求出发还是从行业健康发展来看,研学游必须走向“研学优”,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需求之变。研学热背后,与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新一代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研”“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所以备受家长青睐。但与过去“人从众”相比,这两年家长需求的理性成分在增加,不再是跟风蹭热,开始考虑孩子到底要在研学中收获什么;不再是“只选贵的”,开始关注研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不能应需而变,研学企业难有竞争力;如果不能把脉而行,城市研学市场难有吸引力。
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必须共抓问题治理。研学游是家庭、学校、城市三方协同育人的载体之一。部分经营者资质不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价格不透明、实际服务与广告承诺不符等问题的治理,自然也离不开三方合力、统筹协作。要加强对研学旅游经营主体的监管、培育和指导,形成从教育主体、研学群体到经营主体的监管全覆盖。与此同时,还要坚决守住意识形态安全红线底线,确保文化安全,不断提升课程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制度完善。早在2016年,我国曾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前者主要面向旅游行业,后者则主要面向教育行业。但时隔多年,研学市场规模今非昔比,而且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挑战,这意味着行业制度规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优化完善,与时俱进,补上规则短板。比如,推进研学基地、线路、课程、导师以及研学安全等要素体系建设,完善研学旅行的产品标准、运行标准、资质标准等。只有规范发展,研学游才能持续火热下去,既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教材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只有多方合力,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才能让孩子们在欣赏祖国壮美山河、体验悠久传统文化、沉浸酷炫科技世界、感受时代发展脉搏的过程中,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