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天空任鸟飞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实习生林延春 编辑高雪梅

  一只黄苇鳽的意外死亡,成为李彬彬发起全国范围鸟撞调查项目的直接诱因。

  “为深圳福田点赞。”近日,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副教授李彬彬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附上自己的点评。

  这篇文章名为《开展防鸟撞调查,福田打造候鸟迁徙无忧走廊》,来自5月30日的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大意是: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联合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历时1个多月开展防鸟撞调查,助力福田区打造鸟类多样性友好城区。

  鸟撞,指鸟类与飞机、建筑等人造物体相撞,造成鸟类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是鸟类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近年来,城市建筑大量使用的玻璃幕墙,是鸟撞发生的高频场所,有“鸟类墓地”“鸟类隐形杀手”之称。

  中国有野外记录的鸟类近1500种,全球9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其中,经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是全球候鸟种群数量最大的迁飞路线之一,每年迁徙候鸟超5000万只。

  4年前,鸟撞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概念。日前,第七次全国范围鸟撞调查(春季)已经完成,1600多名志愿者参与,调查建筑1100余栋,记录鸟撞200余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将防鸟撞写入相关官方文件。

  城市玻璃幕墙下的守望,如同石子扔进水中,激出一层又一层涟漪。

  缘起,升级

  一只黄苇鳽的意外死亡,成为李彬彬发起全国范围鸟撞调查项目的直接诱因。

  2017年10月,李彬彬接到求助电话:一只黄苇鳽因撞到昆山杜克大学的学术楼玻璃幕墙,受伤严重。黄苇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型小巧可爱,喜欢栖息于沼泽地芦苇塘,在中国大部分区域为夏候鸟。彼时正值秋季鸟类迁徙季,大概率是迁徙途中发生的意外。

  那年夏天,李彬彬刚从美国杜克大学环境学博士毕业回国,入职昆山杜克大学,并创建了该校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实验室。此前,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在环境保护领域学习、探索多年。

  李彬彬是观鸟爱好者,那是她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黄苇鳽,“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认识它”。

  黄苇鳽当时并没有断气,李彬彬将其救助回办公室,喂了一点水,希望它可以缓过来。

  “当我上完一节课回来,发现已无力回天。”李彬彬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

  在美国留学时,李彬彬曾多次接触过鸟撞议题。根据北美地区研究,除栖息地丧失外,鸟撞是导致鸟类数量下降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流浪猫和家猫的捕食。“在加拿大,每年因鸟撞而死亡的鸟类个体数量多达1600万—4200万只。在美国,这一数字可能达到了惊人的3.65亿—9.88亿只。”李彬彬说。

  2023年10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麦考密克会展中心,近1000只鸟儿在迁徙过程中撞上玻璃幕墙后死亡,现场图片令人触目惊心。该会展中心的防鸟撞调查已持续进行45年。2019年,加拿大发布国家标准《鸟类友好建筑设计》,规范新建与既有建筑的防鸟撞设计要求。

  李彬彬发现,国内对于鸟撞的研究资料非常少。保护鸟类的责任感、青年学者的好奇心,加之女性天然的敏感共情,使她萌发念头:“摸一摸底,看看中国的鸟撞现象到底是什么情况。”

  一开始,调查只是作为李彬彬的课程项目,面向她的学生。调查范围也仅限于昆山杜克大学校园内。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校园内发现鸟撞共计50次。

  2021年,该项目升级为全国范围的系统性鸟撞调查,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名志愿者,共计调查建筑110余栋,记录鸟撞事件71起。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随后成立,由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实验室牵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之友、守护荒野、红树林基金会等6家机构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李彬彬曾将昆山杜克大学内进行的校园鸟撞调查情况汇报给学校领导,得到的反馈令她备受鼓舞:当时校区第二期10余栋建筑正在设计过程中,校方要求针对防鸟撞调整方案。

  最终,玻璃幕墙覆盖率从原方案的60%降低到40%;此外,在多个重要点位的玻璃上覆以点状或条纹贴膜。

  李彬彬解释,鸟撞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有的玻璃制作得特别透明,让鸟类觉得可以穿过去;此外,一些建筑物玻璃映射出附近的植被或天空,鸟类难以察觉到玻璃的存在,容易产生误判、酿成悲剧。

  当玻璃贴上一些不透明的点或条纹图案,或在玻璃廊道放置一些不透明的物品,降低玻璃通透性,就可以有效降低鸟撞。调查发现,校园内的学术楼、宿舍楼曾是鸟撞最常发生之处,贴上防鸟撞贴纸后,鸟撞事件从7次锐减到0次。

  出圈,同行

  在建筑设计行业,魏闽博士是较早关注鸟撞的专业人士。

  魏闽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年成为母亲之后,她对自然、生物多样性领域尤为关注,两年后联合创办的公益组织四叶草堂,整合了建筑、景观、生态等跨学科内容,倡导都市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渗透。

  2019年,魏闽和孩子一起成为观鸟爱好者,鸟类保护相关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其视野。她和李彬彬也因鸟撞议题而相识。

  “想想那些鸟儿——甚至可能是某种珍稀濒危鸟类——好不容易飞了几千公里来到我们的城市,‘啪’的一下撞到玻璃上,晕了,甚至死了。”魏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真的让人很心痛。”

  2021年,上海和平公园自然中心项目启动,四叶草堂为设计团队,魏闽担任总策划。该自然中心以少年儿童生态启蒙为主旨,在自然科普的基础上,建立对上海生态本底的理解。

  在对自然中心两栋玻璃温室改造时,四叶草堂特意植入了鸟撞理念。最终,温室四周玻璃全部贴上了防鸟撞贴纸,共计223平方米,并在温室入口处放置鸟撞科普海报。

  2023年5月,和平公园自然中心对外开放,防鸟撞贴纸和鸭类步行梯等成为备受关注的设计亮点。据相关团队的监测,防鸟撞贴纸效果明显。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质兰基金会”)选择以真金白银支持李彬彬发起的全国范围鸟撞调查项目,于2024年4月启动对其的第三轮资助,每轮10万元。

  质兰基金会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非公募基金会之一,为一线研究与实践者提供小额、灵活、长期的资金支持,至今已资助了170多个项目。

  质兰基金会秘书长张颖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鸟撞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社会和生态价值。”

  防鸟撞理念不断破圈,也敲开了企业界的大门。

  2023年10月,腾讯在其深圳总部滨海大厦贴上了一面两层楼高的波点贴纸,并在“观鸟君”小程序上传了防鸟撞设计工具包,包括防鸟撞设计图纸、参数以及制作流程,免费开放使用。

  恒隆地产邀请英国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Celyn Bricker)在上海恒隆广场西门外墙打造大型防鸟撞艺术作品“Art For All”,以艺术和科学手段助力生物多样性。

  志愿者则是规模最大的支持群体。

  2021年首次全国范围鸟撞调查,参与志愿者400多名;2022年达到800多名,2023年超过1500名;2024年仅春季调查已超过1600名志愿者参与。

  36岁的郭晓云是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志愿者,其本职工作为图书管理员。2024年2月2日,郭晓云在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务区发现一起太平鸟鸟撞事件,随后召集多名志愿者在该区域开展调查,一周内共捡到53只太平鸟的尸体。

  “我们拨打了市民电话12345,也积极联系了相关主管部门,最终一共贴了85张防鸟撞贴纸。”郭晓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5月,鸟撞调查志愿者、温州商学院大三学生何子怡给校长信箱写信,呼吁学校关注鸟撞事件并采取相关措施。该校官微迅速推出《鸟撞玻璃何时休?这名女生给校长写信呼吁》一文,引起全校师生关注。次月,该校后勤部门对鸟撞高发的四处点位实施了改造。

  越来越多同行者的加入,让李彬彬深受感动:“我们并不孤单。”

  挑战,耐心

  质兰基金会的每一次资助结项时,都会邀请相关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为项目成果打分。鸟撞调查项目在前两轮的评估中,均获得高分。

  张颖溢为李彬彬等核心团队成员点赞:“他们不仅要改变大众的意识,还要撬动各方力量参与行动。这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需要高效的行动力,还得将调查方案设计得科学、有趣。了不起!”

  城市政府部门对鸟撞议题的关注乃至行动支持,给李彬彬团队带来了强大激励。

  2022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0—2025年)》,其中提到“探索开展鸟类友好建筑设计改造指引研究,减少鸟撞等生态事故的发生”。

  2023年实施的《北京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中,明确建议减少使用玻璃幕墙的设计。

  2024年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提出, “研究城市建筑、玻璃幕墙等对鸟类的影响评估。”

  对鸟撞调查项目的推进,李彬彬表示满意:“满分10分的话,我打9分。”

  但挑战和压力依然不小。

  在业内沙龙上,魏闽曾见到过不少建筑界的“大腕”,提及鸟撞时,对方大多表示“此前没有听说过鸟撞这回事儿”。

  在魏闽看来,给玻璃贴纸其实是防鸟撞的最后手段。“在规划与设计维度,从前期选址,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形体设计、景观与建筑的搭配,都有很多可操作空间。”

  郭晓云说,在贴完85张防鸟撞贴纸后,再去推动后续进度时,明显感到对方配合积极性的降低。“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去为鸟儿考虑得这么周到?这跟我们人类生活的福祉有什么关系?”

  “防鸟撞事业旨在用一个微小的切入口,探讨人与自然在未来的和谐相处之道。”李彬彬说,“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生态保护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

  “说白了,这是一种动物伦理——人类不能为了要看漂亮玻璃,而去断送其他生物的生命。”张颖溢说,“对不少人而言,这需要更新认知。”

  李彬彬去过很多荒无人烟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中的丰富生物多样性让她着迷。回到城市后,她习惯将自己对自然的敏感度降低,投身到高效率的工作中。

  随着鸟撞调查项目的推进,李彬彬逐渐意识到在城市开展生物多样性项目的重要意义。“城市里也许只残存了部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但是能影响、决策地球自然资源如何利用的人,主要集中在城市里。”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4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据5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截至2023年末,中国大陆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已超34万人,5年来净增20万人。其中,66.69%的观鸟爱好者参加过有组织的鸟类调查活动,努力践行“把鸟看(kàn)好,把鸟看(kān)好”的理念,成为中国鸟类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次调查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动员更广泛的民间机构和个人参与候鸟保护的工作内容之一。该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认为,与观鸟史发展超过百年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观鸟爱好者无论总人群数量还是占人口比例都较低,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对于鸟撞调查项目的未来,李彬彬和张颖溢不约而同表示:“这个项目不用着急,耐心、持久做下去就很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