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癌王”四十年——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荣誉主任倪泉兴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挑战,希望,复旦大学
  • 发布时间:2024-08-09 20:51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编辑高雪梅

  挑战胰腺癌,倪泉兴从40多年前就开始了。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荣誉主任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倪泉兴刚刚过完79周岁生日,但他提前以“80后”自居,还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同事开玩笑:“我们都是‘80后’,不过你是有希望的‘80后’,我是没有希望的。”倪教授提到希望,是他觉得年轻同事可以看到胰腺癌被攻克的希望。

  实际上,近年来胰腺肿瘤诊治已有较大进展。比如,他和同事们最近发现,不能开刀的病人,如果只是局部转移的话,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提前进行转化治疗,其中20%的人能进行根治性手术。“增加了手术机会,意味着能切掉肿瘤,延长生存期,有的病人甚至能延长相当长的生存机会。”倪泉兴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医学界有个说法:“开不掉的胰腺癌。”上海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机构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这家医院只完成3例胰头癌手术,70年代仅有15例,80年代为25例。

  现在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以倪泉兴2010年创建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为例,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胰腺肿瘤诊治平台,这里每年完成的胰腺癌手术量超过2800例,其中微创手术占70%,位居国际前列。不仅如此,围手术期(围绕手术的全过程)死亡率从过去的20%下降至不足1%。

  出身木匠世家

  1945年6月,倪泉兴出生在上海桃浦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父母给他取名“全兴”,“全”意思是男孩女孩都有了,这是最后一个,不再要孩子了。后来算命先生说他命里缺水,父亲遂将“全”改成“泉”。

  倪泉兴从小身体不好,小时候罹患多发性脓肿,身上常长出脓包,也没有药,往往是等其溃烂,再慢慢结痂愈合。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大哥见他身上脓肿的地方总不见好,送他到医院开刀,很快就痊愈。自此,他就对医院有了一个印象——“一到医院,病就好得快。”

  当时,倪泉兴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爷爷是木匠,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也都是木匠……如果不学医,我可能会是一个好木匠。”倪泉兴和朋友们打趣,说自己眼睛小,就是小时候跟着父亲干木匠活导致的,总是眯着眼睛看木头是否平整,结果眼睛越眯越小。

  倪泉兴终究没有成为木匠。尽管他曾几次因为学费面临辍学,但都在二哥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

  从那时起,成为外科医生的想法就在倪泉兴脑海里明朗起来。作为支持和鼓励,二哥花了14块2毛钱给他买了一本《沈克非外科学》,而那时二哥月工资才56元。

  倪泉兴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和家人的支持。从上医医疗系毕业后,他远赴四川行医10年,并于1979年考入上医研究生院外科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张延龄教授,3年后正式成为华山医院普外科一名外科医生。

  对外科医学浓厚的兴趣、孜孜不倦的追求、吃苦耐劳的品质,最终让倪泉兴在业界脱颖而出,他熟悉骨科和手外科之外的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科各类手术,尤其是对胰腺、肝脏和胆道疾病的治疗,获得了同行和患者的高度认可。

  挑战“癌中之王”

  作为我国胰腺外科专业化发展的创导者和开拓者,倪泉兴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胰腺癌领域的贡献。

  胰腺癌因其生存率低,被称为“癌中之王”。癌症患者圈里有个说法:10个胰腺癌,9个都会死,剩下的不是胰腺癌。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即便接受手术,也有不少患者会在半年或一年后复发。

  挑战胰腺癌,倪泉兴从40多年前就开始了。

  1975年,他从四川到华山医院进修,跟着黄瑞熙老师参加胰腺癌治疗实验,可惜没有成功;1979年,倪泉兴就读研究生,张延龄教授布置的研究课题就是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在华山医院,倪泉兴积累了丰富的普外科手术经验,在担任华山医院大外科主任和普外科主任后,他更加聚焦胰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同时开启胰腺肿瘤专项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他的努力下,上海最早的胰腺癌诊治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立,复旦大学胰腺疾病研究所也随后成立。

  搭建更大更专业的胰腺癌诊治平台,则是在2010年。那一年,65岁的倪泉兴从华山医院退休,便立即启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肿瘤外科的规划和建设。

  倪泉兴发现,已有平台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胰腺癌患者就医需求。同时,胰腺肿瘤领域急需培养人才,随着自己年龄增长,这个任务日益迫切。

  就这样,倪泉兴带着虞先濬等几人到肿瘤医院建立新平台。倪泉兴迄今仍记得,在肿瘤医院做手术的第一名患者需要换血管,但他们一时找不到符合条件的血管,只好四处求助,最后总算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仓库里找到。这台手术让倪泉兴和他的团队从早上九点忙到次日凌晨一点,患者的血管终于接上了,倪泉兴的脚也肿了。

  再次“创业”的另一个艰辛是必须和时间赛跑。倪泉兴说,准备此事时他已65岁,担心再过几年精力不够,恨不得把一分钟当作十分钟用,“还好得到了很多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和团队一起,把事办成了”。

  14年后,胰腺肿瘤外科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肿瘤外科已成为国际国内著名的胰腺肿瘤诊治平台,既是教育部985肿瘤学重点建设学科,也是全国胰腺肿瘤专科医师的培训基地,科室每年开展超声内镜、术中放疗、介入、射频、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胰腺肿瘤综合治疗2万余例次,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的胰腺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学科特色”。

  从上海乌鲁木齐中路12号的华山医院到东安路270号肿瘤医院,步行距离为3.1公里,倪泉兴说:“3.1公里的距离,我用了整整31年。”

  31年里,他从一名处理各种普外疾病,做各种普外手术,治疗各种普外肿瘤的外科医生,逐步成为一名胰腺肿瘤专科医生,并创建了中国抗癌协会胰腺肿瘤专委会,促进我国胰腺肿瘤学科发展和建设。

  对这些成绩,倪泉兴轻描淡写,并不愿意多谈。在张延龄教授从医60周年的大会上,他对张老师说:“几十年前,您让我去搞胰腺癌,送我出国进修,现在还没搞出什么名堂,但是我还会做下去,也会让学生们继续做下去。”

  青出于蓝定胜于蓝

  手术台是倪泉兴最牵挂的“战场”。

  多年来,他延续张延龄教授的风格,大多数时候充当第一助手,让年轻医生做主刀,他在一旁指导。学生也愿意他在边上,他们知道,再难的手术,有倪老师在,都能拿下。倪泉兴说,学生们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他了,他非常欣慰,“青出于蓝定胜于蓝,一代胜一代,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

  直到今天,他每周仍坚持看一台手术。“戴上3D眼镜,像看直播一样看年轻医生操作,看他们手术是否有问题,也看他们的熟练程度,顺便观察哪些医生将来发展空间更大……”

  每天早上七点半,倪泉兴会准时参加科里的交班会议。他听得仔细,又能抓住专业漏洞,所以最近他接到新任务:每次交班会上,必须提问十分钟。有一次,听完交班情况后,倪泉兴向一名外地来进修的医生问了几个问题,对方被问住,答不上来。倪泉兴提出告诫:“这些基本情况都不知道,就等于错失了一次学习机会。”

  在倪泉兴手里救活的胰腺癌病人,有些人活了10多年,最长的活过了20多年。防甚于治,对胰腺癌高危人群来说,除了戒烟、控酒,及时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和胆道疾病外,还需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熏烤煎炸食品及腌制食品,同时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一直以来,倪泉兴一有机会就会向公众进行健康科普,希望大家认识胰腺肿瘤,做好预防和早诊早治。“胰腺和胃、肠一样,属于消化器官,而且是消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所以,保护我们的胰腺功能,起码要管住嘴。”倪泉兴说。

  在倪泉兴看来,他这辈子只想做好三件事:一是作为医生,让病人活得长、活得好;二是攻克“癌王”胰腺癌,越是困难越要有人知难而上、全力以赴;三是培养后继之人,建立一支队伍与“癌王”交战,这是长期斗争。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就是这样一种最质朴的信念,支撑着这位已近耄耋的老人,不断创造生的希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