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GDP,外贸,投资
  • 发布时间:2024-08-30 11:06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文 |《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对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外贸、投资等呈现出新亮点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系历史同期首超21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0%。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表现超出预期,其背后原因在于我国产业链韧性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民营企业及时调整思路,拓展国外市场,表现给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在政策层面,我国上半年和发达经济体缓和关系,扩大经贸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季度看,今年二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4%,较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高2.5和5.7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10.7%,连续第二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从3月同比下降3.8%,到4月恢复正增长,再到5月、6月增速连续超10%,中国出口最近几个月加快回暖。

  一些优质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2.2%,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5.6%,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9%。

  此外,上半年,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17万亿元,同比增长0.2%;国有企业进出口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

  如果说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是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那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则是另一大亮点。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2%。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0.1%、11.7%。

  “目前,中国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追求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调整,必然要追求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平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追求高技术化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强国”,中国不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加码中国制造业,资本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当中,未来这些行业在中国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和更长久的运营能力。”张建平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

  据介绍,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上半年,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增速低于市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尚存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基本在国家总体目标的范围内,但二季度GDP同比增速4.7%低于市场预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说明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在7月20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促消费、稳投资仍有压力。

  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下降,拉低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杨瑞龙分析道,1—6月固定资产增速4.0%,较去年全年增速有小幅回升,但整体来讲,由于房地产投资的低位拉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表现得不强劲。如果房地产能够企稳,对于整个经济的运行会产生比较积极的信号。

  过去几年,我国消费一直在低位运行。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1%,较2023年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0.12%。“整体消费压力较大。” 杨瑞龙指出,尽管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今年上半年有所改善,但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偏弱仍然显著,这也制约了消费增长。

  除了“三驾马车”,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同样对经济影响深远。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稳汇率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来自外部,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承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美联储紧缩超预期,美元走势偏强,下半年不排除这个情况会延续。

  他认为,美国大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特朗普有可能重返白宫,由于其喜欢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继续过热,从而让美联储降息空间收窄,支持美元保持强势。此外,特朗普喜欢制造贸易争端,避险情绪也会推高美元。而对中国来说,另一个挑战在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都大幅提高,令管理跨境资本流动、调控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成本和难度都大大提高。

  采访中,不少专家对下半年外贸环境也提出了担忧。“虽然上半年外贸表现超出预期,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目前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没有完全扭转对中国的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政策的调整、环境在变好。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打压、围堵,以及美国盟友的跟进,都对外资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

  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说。

  杨瑞龙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在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并存的态势,受宏观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整与改革预期三大因素的影响,观察中国经济复苏状况的“5个20%”现象已发生拐点性变化,并出现系统性值得关注的现象,面临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机遇与全新挑战,需要乘胜追击,使经济恢复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如果第二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5年的增长会有比较好的前景。“未来需要出台一些短期政策和中期政策,同时也需要一些长期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不管是回顾上半年工作还是展望下半年工作,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宏观调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制度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从目前来看离不开预期管理。

  在高培勇看来,尽管稳预期、强信心没有现成的路径,但有几点值得关注。首先,稳预期、强信心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支持和支撑,宏观政策的聚焦点除了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扩大有效需求之外,还要延伸到预期和信心层面,有效性和有限性同时并存。其次,除了宏观政策之外,改革则是另一引擎。政策解决需求问题,改革解决预期问题和信心问题,改革与政策双引擎、双向发力。再次,在政策和改革双引擎同时发力于信心和预期问题的时候,还必须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功效是有强有弱的,宏观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有效,但是在稳预期、强信心方面的作用相对于改革而言主要是辅助性的。所以,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当中的主要砝码和要素。

  陈文玲提到,要搞好下半年乃至未来长周期的经济,必须要处理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要重在换赛道、创增量,而不是过度放大存量问题,以至于在解决存量问题时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失去创造增量的动力。第三是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既要着眼于长周期的稳定和制度设计,也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说财政问题。第四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问题,也就是“双循环”的问题。第五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要立足于治本,着眼于治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