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际农业经贸合作,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农业,经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30 11:07
由于国际市场日渐复杂,农产品供应链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文|《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饭碗”问题事关全球粮食安全。面对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问题,今年中国夏粮仍获得丰收,不仅单产有所增加,产量也实现了增长,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当前,暴力和冲突、自然灾害和经济风险仍在给全球各地粮食安全造成冲击。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警告,到2030年全球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或将难以实现,全球消除饥饿的步伐不进反退,食物不足水平倒退了15年,相当于2008年到2009年间的水平。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难民署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4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2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而这59个国家基本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乌克兰、加勒比等冲突不稳定地区。
报告指出,因旨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央行利率上升减缓了经济活动,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从2022年的3.5%放缓至3.1%。对于出口大宗商品的粮食国来说,出口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对粮食进口国来说,借贷成本的升高以及国内货币的进一步贬值,增加了其债务负担,由此增加了进口食品和农业投入的国内成本。同时,外汇储备严重枯竭,使进口粮食和非食品必需品都变得更加困难。
全球粮食危机越来越频繁,发展中国家正反复陷入粮食危机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王宏广教授在其研究中提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正不断加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始终占据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导地位,农产品贸易额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进口比例有所增长,但农产品出口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同时,科学技术创新的鸿沟愈发明显。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致使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依附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安全保障路径。完全依靠进口,农业贸易市场一旦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这些发展中国家便会陷入“买不起”的危机,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处于饥饿状态。
“目前世界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整体上并不存在缺粮问题。全球粮食问题,实质上是分配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粮食分配的结构性问题严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从而形成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体系。
这背后原因,程国强进一步分析,一是新自由主义农业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战略,强调农业的比较优势,试图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粮农产品出口,进口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粮食。二是部分发展中国家不重视对农业的支持,粮食安全公共产品能力较弱。粮食战略储备、物流设施私有化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取消了粮食储备。政府价格管理的弱化使农民和消费者频繁经历价格无序波动的风险。三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大量进口低价粮食,由此损害了本国粮食生产者、破坏国内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体系。
立足国内“靠自己”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有所增加。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2024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增加6.8万亩,总体保持稳定。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46亿亩,增加47.5万亩,增长0.1%。国家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开发利用冬闲田、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充分挖掘面积潜力。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表示,今年夏粮能够获得丰收,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面积稳住。去年各地积极应对秋播的不利条件,实现了应种尽种。夏收小麦面积3.46亿亩,在历史高位上再增加47.5万亩。二是单产提高。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增长2.6%。经测算,单产提高对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超过90%。
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于去年,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
中国口粮自给率已达98%以上,谷物实现了基本自给,但这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优质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需要,饲料用粮缺口正变得越来越大。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年消耗粮油类饲料资源达4亿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按照当前我国饲料转化水平计算,2035年我国玉米等能量饲料缺口将超过8800万吨,粮食消费量为8.67亿吨,大豆等蛋白质饲料缺口将超过1.24亿吨。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富裕认为,饲料粮需求因畜产品需求增长及结构转变而持续增长,粮食消费呈现口粮消耗量逐年减少、饲料粮消耗量持续攀升的特点。可以说,没有饲料粮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
“新时代下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正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需求。从现在到今后的30年,整个农业供给体系需要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按照大农业观、大资源观、大食物观的要求,在守住粮食安全的同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程国强对记者表示。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国内大豆增产潜力受限,一是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大豆和油料种植效益总体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指出,扩大大豆玉米轮作、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和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是提升大豆自给率和产能的重要举措。同时,面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状况,需加快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
“依靠国内资源解决吃饭问题,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立足国内资源,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程国强表示。
国际合作“走出去”构建安全稳定国际供应链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需要长期坚守的粮食安全观。粮食供给‘紧平衡’的格局今后也会长期存在,同时会伴随我们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我们在粮食安全方针上始终要坚守的底线和根本性约束。”程国强表示,口粮产品必须“靠自己”,大豆等饲料原料需适度利用好国际资源。
程国强表示,由于国际市场日渐复杂,农产品供应链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一是我国农业企业要深度融入国际农产品供应链,要加大境外投资力度,对供应链关键环节如仓储物流、加工、港口码头不能受制于人;二是我国需布局更为多元的农产品国际供应链,进口供应链的多元化是解决当前整个农产品国际供应链不可控不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当前,中国正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等政策,开展农业贸易、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农业援助,使得双方均能从彼此的农业增长中获得更大的单位溢出效应。中国积极布局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带动国内企业集体出海、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农业农村部已在塔吉克斯坦等国认定了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园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涉农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农业贸易的国际合作并非单纯进行贸易往来,而是在不稳定不可控的环境下,通过合作使双方国家在政策和战略上实现对接与沟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其本质上是政治外交与国际合作的系统工程。”程国强说。
《农村绿皮书2023》中指出,2024年将会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农业产出,食物消费升级仍将推动多元化农产品进口。2024 年中国粮食产量还将进一步增长,在生猪产能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对饲料需求将趋于下降,在全球供应相对宽松的背景下,国内饲料供需的紧张状况将会得到较大缓和。
“当前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水平开放,农业也需要高水平开放。一方面是需要进一步扩大高价值农产品的出口,发挥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需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建立安全可靠、持续稳定的农产品国际供应链。”程国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