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本刊助理主笔 陈尘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于近日启动建设。
创新联合体重点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以形成群体突破态势。最终除了要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还要推动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推动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有到优”。
央企创新联合体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创新”和“联合”上,联合是为了创新。有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融合和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因为仅靠单一的知识背景,任何一个企业都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也就很难有‘创新’。所以联合引入外力,既能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还能让创新成为可能。”
推动技术突破,储备未来竞争力
国务院国资委已多次召开会议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
2022年3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科技部举行会商会议暨共同培育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科技部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支持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行业引领带动作用大的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2022年4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同时强调,国资央企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创新联合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构建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
2023年6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建立更多的创新联合体,加大重点技术布局和全链条融合创新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
为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用起来”“强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机制,在技术攻关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如《人民日报》日前刊文所说,发展新兴产业,国有企业有责任有使命,也有基础有条件。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新赛道。国有企业技术储备足、人才队伍强、资金实力雄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一些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研发难度高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应勇担重任、冲锋在前,联合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推动实现技术突破,储备未来竞争力。
加强基础研究,推进颠覆性创新
今年6月,已有多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布局领域包括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算力网络等。
6月5日,中国电科在京组织召开未来产业联合体指挥部成立大会,大会发起成立3个领域的未来产业联合体指挥部,由中国电科牵头,中国移动、机械总院等10余家中央企业参与共建。
6月6日,未来产业纳米材料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联合体由中国有研牵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国家电投、东方电气集团、中铝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国煤科、中国有色集团、中国稀土集团等中央企业参与共建。
6月17日,通用技术集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通用时代中心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书(第二期)签约仪式。上述联合基金于2022年设立,第一期基金至今已历时3年。
“企业的创新体系也必须是开放的,要与外部创新力量有机衔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在今年4月表示,要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运转,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实践经验表明,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对内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大型企业要更加重视集团内部创新体系建设,打破思维定势;中小企业要在培育“专精特新”上下功夫,通过合作用好外部资源。
“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弛认为,不少中央企业在特定领域内有长期的技术基础和积累,技术研发正不断向前沿突破。未来,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创新研究,开展更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有利于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编辑/王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