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冠儒与霓霓装修的第三个家。在结伴12 年,共同经历了彼此的众多人生节点之后,装修一个家,仿佛成为他俩彼此走近的一种方式,是相互探索“自我”的路径。年龄和求学经历相仿的设计师应郅昭与权博威,和夫妻俩拥有众多共同好友,成为这对年轻夫妇的“心灵旅伴”,也应邀加入打造这间象征着“成长”的房屋。采访在客厅展开,几何雕塑样的椅子、建筑般的沙发、流线造型的透明玻璃茶几看起来缺乏实用性,“和一般业主对家偏重舒适性与功能性的需求不同,在李冠儒和霓霓的客厅里,你可能找不到一把真正舒适的椅子。”设计师应郅昭与权博威笑着做出解释。
一位是兼顾商业使命和艺术表达的品牌设计师,一位是以写故事为天赋的科班编剧,不同的专业背景带来不同的视角,“非实用主义”像是调动夫妇二人同频共振的节拍器,为这个空间罩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者所独有的色彩。显而易见,这个“家”不是从功能层面出发的叠加与建造,而是促进情感紧密链接的场域。当实用性被剥离之后,什么是两个人内心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呢?
李冠儒的工作室布满了孟菲斯家具,在家他则倾向MCM(Mid-Century Modern),这是从功能化转向对个性化装饰语言和斑斓色彩的拥抱。李冠儒35岁之后的人生课题:有两个李冠儒。一个是自定义为性格平淡、甚至平庸的李冠儒。一个成功的创意人会没有个性吗?作为L3Branding创始人与创意总监,那个被外界视为行业标杆、被大品牌追随的人,是一个在客户背后刻意隐身,抹去个人色彩、以市场需求为先的李冠儒。“我以前一直质疑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性格特点,不像别的设计师那么‘难搞’,还是天秤座。平衡不同的观点似乎刻在了我的基因里。”或许,正是平淡的性格,让李冠儒有机会在35岁之前收获商业上的成就。
但是还有一个李冠儒。在他“没有个性”的背后,是对霓霓性格中某种特质的欣赏与珍惜。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的霓霓,从事编剧工作,对周遭的人与事物敏感和共情,充满奇思妙想,身上有一种带着棱角的“怪”的特质。这是李冠儒最想要保护的部分。“霓霓有非常明确的喜好。在我们家装修的过程中,经常是她提出需求,我负责实现。”李冠儒说道。霓霓的“怪”与突出的性格成为李冠儒“没有个性”的补充,他想要寻找的那部分“自我”,有一些落在霓霓的身上。
霓霓偏爱的布杂艺术风格(Beaux-Arts)和戏剧感,让整个家更加的神采飞扬。设计师将主卧中连接衣帽间与卫生间的玄关设计成一个仿佛百老汇剧场后台般的空间,这也是女主人最喜欢的一个空间。她带有情感的讲述引领我们穿越进入一位女演员的人生时刻:衣帽间红丝绒质感的窗帘 ,流苏装饰的首饰柜,宛如戏剧人走出她的更衣室。然后是复古感十足的卫生间,墙上四面椭 圆形的化妆镜连排安放,从更衣间步入梳洗室,日常生活被戏剧般的仪式感所包裹,“其实我们家人少,并不需要四面镜子,但当我们在此穿梭,出现在每一面镜子中,生活点滴如故事般流动”。为我们分享的时候,她闪闪发光。
一个做梦,一个为这个梦画下蓝图。将这幅梦的蓝图打造落地,是设计师应郅昭与权博威的工作。他们思考如何将不同元素整合归纳,这些需要设计师考虑得更细致、更全面;另一边是屋主以极强的把控力提出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审美诉求。最终他们收获了以心灵为参照系的家的实境。
像是电影《榅桲树阳光》中的场景,西班牙画家洛佩斯以四季为单位,每日在工作室的院子中写生,画一棵结满果实,又掉落果实的榅桲树。阳光洒在绿色的枝条上,雨水顺着叶脉流下,风吹走枯黄的树叶,艺术家将画布放回自己的工作间。最终的画面无人知晓,四季却迎来了它丰收的时节,成熟的果实掉落在地。和自己的家不厌其烦地打着交道,拼贴出这个梦想的过程,对李冠儒和霓霓来说,就是在寻找自我,接纳自我。那个曾经以品牌人为标签的李冠儒,那个曾经困惑于平淡性格的李冠儒,迎来了这样的一天:在他最喜欢的周末,坐在休息区靠窗的一把白色羊毛椅上,随便翻看一本书,斑驳摇曳的树影带着宁静的味道,屋内是儿子喊着“爸爸、爸爸”,跑动的声音。“我会知道我在家里。我是我”,李冠儒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